分享
中新经纬>>宏观>>正文

深圳开启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将增加保障房供应

2017-11-01 08:48:33 南方都市报

  深圳要把大湾区变成“区域协调平台”

  南都讯 短短37年时间里,深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了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超大城市的巨大飞跃。与特区共同成长的深圳规划,在其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9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国家住建部”)下发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指导意见,深圳市被确定为全国15个试点城市之一。

  “深圳正在全面详细部署《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下称“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试点工作。”昨日,深圳市政府召开编制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松明如是称。

  据悉,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自去年启动前期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多领域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委员会,由五家技术单位组成联合团队,设置了涵盖全市所有部门的专项研究,邀请国家相关部委、省相关厅局和相邻城市的部门领导和专家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将于2017年底完成初步成果进行上报。

  据悉,11月10日下午,深圳市规土委将举行第一场主题为“共想2035”的工作坊,有意向的市民可在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网站报名参加。

  城市定位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 找准国际国内定位

  过去三十多年,深圳曾经制定过1986版、1996版和2010版三版总体规划。

  在发布会上,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副主任薛峰称,深圳总是先于全国其他城市探索规划编制的新思路新模式,树立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标杆。据其介绍,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要发挥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和规划方式,做好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此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首次将深圳的城市性质定位从原来的华南地区中心城市转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同时深圳也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城市。而去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则第一次将深圳确立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将深圳建设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薛峰指出,深圳不仅是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典范,更是代表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既要打开国际视野找准自己的国际定位,也必须找准在国家的定位。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新贡献。”

  总规思路

  从被动的功能外溢转向区域协同共建

  纵观过往的三版总体规划,1986版、1996版并没有明确提出“区域协作”的思路。而2010年通过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则肯定了深圳“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城市布局结构里相对封闭的模式。

  “深圳是一个面积并不大的超大型城市,资源面临发展瓶颈,现在要到更大的区域里进行资源协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罗彦在现场表示。

  也正因此,区域协作成为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薛峰称,接下来深圳将从被动的功能外溢转向积极的协同共建,从深港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莞惠经济圈(3+2)、深汕合作区等多个层面推进区域协作。

  “作为改革开放特区城市,深圳前30年主要通过要素引进,下一步深圳要从过去的引进来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跟全球的经贸交流。而且在引进内容上也要发生变化,从过去单纯的产业要素引进转向引进人才、团队以及更多的创新元素,建设创新型城市。”罗彦详细分析了区域协同共建的思路。

  罗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深圳最直接的区域协调平台,深圳有几个方面需要努力。首先,深港关系已经从过去的制造业合作走向现在的创新和服务合作,合作水平和领域应该比以前更广泛。深港未来的合作可能不仅仅是交界地区,还会拓展到区域范围内,并共同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产业园区和新城建设。其次,随着深中通道的建设,珠江口湾区通道的打通,深圳区域腹地正从东莞、惠州进一步拓展到泛珠地区。第三,参照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深圳基本上在50公里范围内配置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所应有的资源,在产业、居住等方面实现区域共建,实现网络化发展。第四,要更高水平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下一步要作为深圳的特别功能服务区,实现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建设,实现深圳探索国家区域合作的示范。

  新增用地

  首先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

  七年之前,《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在全国首次提出将存量挖潜作为建设用地的主要供给方式。在新增建设用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由增量扩展转向存量优化和调整的规划,为这些年深圳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悉,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将空间供给的重点从规模拓展转向品质供给,提出以支持创新和国际化为出发点,建立差异化空间供给模式。既要优化调整存量用地土地的利用结构与布局,改善城中村面貌,提升旧工业区效益,焕发老城区活力,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又要引导存量空间的精细化营造,通过公共空间改善、建筑物改造修复、公共活动植入等手段活化城市空间资源。

  “深圳原特区内外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不均衡,这次要在全市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均衡化方面实现一个大的改观。”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具体解释了未来深圳的土地供给方向,他指出,“有限的新增用地首先要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城市绿地等,所以这次规划中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用地等无论规模还是比例都有较大的增长,同时居住用地也会适度增长。”

  邹兵同时表示,要实现城市空间从功能建设向活力营造转变,打造儿童友好、人才友好、老年友好、国际友好的全民友好型城市。“我们将针对不同类型人群对城市空间的需求作出精细化安排,比如针对儿童友好打造一个5分钟安全成长圈,针对老年友好打造一个10分钟宜居健康圈,针对人才友好打造一个15分钟活力社交圈,针对深圳国际化城市的发展需要打造一个国际化服务生活圈。”

  住房发展策略

  通过城市更新等增加保障房供应

  去年10月,《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6-2020)》正式出炉,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实现新增住房有效供应65万套,其中,力争新建商品住房批准预售与现售3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供应35万套。照此预计,这一期间,深圳住房总需求约180万套,其中,购房需求约70.8万套,租赁住房需求约109.2万套。

  “深圳的一个具体情况是,住宅总量并不少,关键问题在于住房结构性,即配套完善的成套性住宅数量不够。”发布会上,邹兵给出了接下来深圳的住房发展策略,“我们将在有序供应的同时,调整优化结构,将住房的品质提至更高,并给予更好的配套服务。”

  邹兵介绍,住房供应应该是多渠道、多方式,保证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都有比较好的居住空间。“未来将通过城市更新等途径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明确规定配置保障房的比例。而且这些保障房将尽量安排在交通便利的轨道站点周边,保证城市不仅宜业,而且宜居、宜行。”

  1986版

  总规的弹性规划奠定了深圳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整体格局,特别是其制定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结构很好地奠定了深圳今天城市发展的格局。

  1996版

  总规的全域规划则适应了城市高速增长期的空间拓展需求,是第一次将规划区范围扩展到全市域,为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010版

  总规率先探索了经济社会转型条件下的非用地扩张型的转型规划,这是第一次也是第一个城市提出来把存量挖潜作为建设用地的主要供给方式,非常有意义,为深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副主任薛峰

(编辑:董湘依)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