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冬藏”特征明显 低估值仍有演绎空间
近期出现连续回调的周期板块再度“爆发”,堪称昨日盘面企稳最大“功臣”。一方面,近两个交易日以来,杀跌主力均来自此前涨幅较大的板块,被市场期待的全面性机会并未来临,结构性行情仍在演绎。另一方面,从历史经验来看,由于A股走出跨年行情概率较低,近期市场出现典型的“秋收冬藏”特征,布局方向上因此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基本面向好态势仍在延续,支撑指数慢牛格局的逻辑依旧,中长期A股缓慢上行的趋势也依然将是主线。但从板块角度来看,本轮行情演绎其实并不均衡,从配置角度出发,短期也已显然不适合追涨如周期等在内前期涨幅较大的板块。建议从估值安全和成长潜力两个角度出发来理性分析板块及个股,优选其中估值水平相对合理,成长确定性较高的品种进行配置。
盘面企稳 “隐忧”仍在
周二,两市全天低开高走,深市表现强于沪市。截至全天收盘,上证综指报3393.34点,涨0.09%;深证成指报11367.62点,涨0.49%;创业板指报1869.79点,涨0.74%。沪市全天成交1999.30亿元,深市全天成交2320.25亿元。一方面两市企稳回升说明了周一回调的谨慎情绪并未进一步发酵;但另一方面,从沪综指并未“一气呵成”收复3400点关口以及再度显现的价量背离现象来看,资金参与意愿仍不理想,前路“隐忧”仍在。
从资金情况来看,场内主力资金净流出态势依然未改,谨慎情绪仍在。而截至周一,以两融为代表的杠杆资金增量也有限,其中融券余额的上行也要显著快于融资余额。此外,北向资金方面的“预警”也仍未解除,截至昨日,陆股通方面本周已连续两个交易日呈现净流出态势。分析人士表示,当前市场一大显著特征就是由于资金在权重蓝筹和主题概念间快速调仓,个股分化特征明显,这导致市场并未能形成持续的板块效应和赚钱效应。而从资金的动向来看,场内外资金对后市的看法其实也仍不乐观。因此,10月以来围绕3400点关口的行情演绎料也将不会就此收场。
分析人士表示,尽管近期主要指数均创下新高,但由于成交量却始终未能有效放大。周一出现的大幅回调,说明归根结底资金仍是当前左右市场的一大重要变量。从昨日市场的震荡回升来看,虽然市场抛压有所化解,但多方进场意愿依然较弱。后市如无量能配合,在“隐忧”犹存的背景之下,即便大盘再度站上3400点也仅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秋收冬藏” 暂避锋芒
昨日盘面企稳回升背后的最大“功臣”其实莫过于以有色金属、钢铁和采掘三大行业为代表的周期板块。其对市场的“指标性”影响在盘面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也再度成为部分投资者选择参与市场的“风向标”。
分析人士表示,虽然支撑指数慢牛格局的逻辑依旧,中长期A股缓慢上行的趋势也依然将是主线。但由于从板块角度来看,本轮行情的演绎并不均衡,从配置角度出发,短期已显然不适合追涨强势板块,而宜暂避开锋芒。
通过仔细观察昨日板块间动向便可发现,强势板块总体已非此前。以当前的周期板块为例,从周期板块自身来看,兴业证券指出,当前周期性行业业绩增速虽高于其他行业,但内部已出现明显分化。周期性行业内部除钢铁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速有所回升之外,化工、采掘、有色的业绩增速均出现快速的下滑。从中观数据来看,三季度以来,有色金属价格涨幅较之二季度已出现一定程度回落。而自6月、7月开始,水泥、天然气、原油和化学纤维等周期行业的主要工业品产量逐渐下滑,日均耗煤量及煤炭库存也出现下滑。供给方主动收缩产量的同时,价格并未出现大幅的上升。量价的分化变化说明周期行业业绩改善带来的板块阶段性高点已现,未来业绩也可能将进一步承压。
而从市场整体来看,存量资金博弈特征仍然明显,盘面依然表现出热点间强弱切换的典型结构市特征。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经历了三季度快速上涨后的A股,市场中“秋收冬藏”的特征已越来越清晰地在市场中显现。因此,在成交量有效放大、增量资金入场信号明确前,也不支持强势板块的继续演绎。当前,短期投资者仍不宜对包括周期板块在内,本轮行情中涨幅较大板块出现的反弹寄望过高。
也就是说,同样是强势板块的回升,无论是其所折射的内涵还是反映出的现实都已与此前行情大为不同。首先,与估值修复带来的持续性行情不同,当前的结构市中各强势板块间的轮动速度都偏快,“赚钱效应”不彰,热点间的持续性明显不足;其次,与此前行情中强势板块间形成的共振不同,当前强势板块阵营也已渐趋分化,板块内部强势龙头个股仍然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而板块内的二三线个股却已显露出“有心无力”的事实;再次,虽然行情突破3400点极大带动了市场情绪,但成交量却始终在近期中位区间“徘徊”,由于量能始终未能有效放大,同样也不利于强势板块后期的持续演绎。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未来市场的走势以及风格的演化,投资者更多地显示出了几分踌躇与观望。一方面,来自流动性收缩加快的预期使得资金端压力如鲠在喉,投资者对此的担忧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在风格演化上,是继续选择已处高位的“漂亮50”,还是另择更具成长性的板块,投资者也存在分歧,在投资者的预期由一致走向分歧的过程中,市场波动势必加大。后市建议从估值安全和成长潜力两个角度出发来理性分析板块及个股,优选其中估值水平相对合理,成长确定性较高的品种进行配置。
低估值或“接棒”配置重心
招商证券表示,对于四季度行情,仍然维持此前的看法,市场先蓄势,消化利空,突破的时机或者说打开新的上行空间的时间窗口可能出现在跨年前后。当前投资者应调整好心态,牢牢抓住行业龙头,赚业绩和成长的钱,不追涨杀跌,不跟风题材炒作。该机构认为后市行情的演绎将围绕三个方向:一是内生高成长的行业高景气确定的优质龙头,电子通信、人工智能、传媒等;二是低估值+业绩拐点的,如银行;三是消费升级的大白马。值得注意的是,结合近期市场表现及资金流向情况,上述三大方向中银行板块已率先出现资金流入的迹象。
针对当前银行板块的基本面,太平洋证券表示,从上周已发布三季报的14家上市银行中,除浦发银行外,其他已经发布三季报的上市银行不良率均环比下降。9家银行净息差季度环比改善。再次印证行业基本面改善的趋势。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招商银行等均保持两位数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多家银行增速环比提升。四大行中建行率先发布三季报,净息差连续两季度回升。而大行负债端的优势使得其净息差率先回升,带动利息净收入及营收增速回升。随着三季报的陆续发布,银行业资产质量企稳的趋势将进一步得到验证,拨备计提压力放缓,部分银行开始拨备反哺利润。上市银行净息差也出现边际改善,也带动行业净利润增速出现改善,行业整体转暖,估值仍有上行空间。
光大证券也表示,中国的银行体系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幅扩张。近年来银行通过同业和资管理财业务获得规模和盈利快速增长,该模式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欧洲大行具有很大相似性。银行利息和中间业务收入高度亲周期,利息收入在营收的65%-80%之间、非息收入在20%-35%之间波动,虽然银行息差水平目前低于美国,但仍高于欧洲,平均为2.2%。银行主要凭借其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获得高利息收入。该机构认为,未来银行息差可望基本企稳但仍存在一定下降压力。而2017年开启的银行业业务规范和加强监管对于降低银行对同业业务的依赖、提高业务多元化、深耕细作将产生积极影响。虽然整体而言银行业收入增长有放缓趋势,但金融监管有效抑制了银行体系的风险。如果银行资产质量好转的势头得以持续,银行PB估值将从现有的1倍左右获得进一步提升。
分析人士表示,在回调后市场主线仍未清晰之际,从估值角度出发,银行板块的安全性价值已开始被市场所关注。而从成长潜力来看,随着行业资产质量向好叠加,盈利能力增强,板块未来也将迎来价值重估的系统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