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21日电 题:AI进入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阶段
作者 王喜文 北京华夏工联网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
近期,阿里官宣个人AI助手“千问APP”开启公测,免费开放吸引用户使用;叠加百度近期披露AI业务收入同比大增等消息,AI应用板块热度骤升,18日相关概念股集体大涨。
当前国内AI应用市场呈现“规模爆发+格局分化”的特征,7亿月活用户与亿级APP的出现,标志着市场已从早期技术尝鲜进入大众普及阶段。头部厂商凭借模型与生态优势占据流量高地,中小开发者则在垂类场景中寻找机会,形成“通用+垂直”的二元格局。
这无疑意味着竞争已从“模型竞赛”迈入“应用竞赛”新阶段——随着国产大模型与海外差距缩小至3-6个月,单纯的技术参数比拼已难形成壁垒,将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用户价值,成为市场突围的核心逻辑,阿里巴巴千问APP的公测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印证。
当前产业竞争的新分水岭是场景深耕能力与差异化价值供给,而非表面的功能叠加。在多数应用仍停留在通用助理、信息检索等同质化功能时,能否精准解决特定场景的核心痛点,成为区分产品生命力的关键。
用户体验在此扮演“价值转换器”的核心角色:它将抽象的技术能力转化为具象的使用价值,比如垂类AI Agent通过提升客服准确率、缩短理赔时间创造实际效益,而非单纯追求“全能”噱头。
只有让用户在高频场景中感受到效率提升或体验优化,才能突破同质化困局,建立长期用户粘性。
竞争重心向用户体验转移是技术趋同与市场需求升级的双重必然。
从技术端看,中美领先模型差距已缩小至0.3%,单纯的模型迭代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行业不得不从“技术内卷”转向“应用落地”;
从市场端看,AI应用要融入大众生活,必须跨越“实用价值门槛”——早期用户为技术尝鲜买单,而大众用户更关注产品是否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是否便捷。
当技术不再是稀缺资源,用户的真实需求就成为产业发展的指挥棒,推动竞争从“技术能做什么”转向“用户需要什么”,这是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然规律。
当前最核心的瓶颈集中在技术能力短板与生态整合不足,用户认知培养则是次要问题。技术上,多数应用在复杂推理、多轮对话中存在明显缺陷,如多工具调用时易卡顿、状态信息丢失,难以完成跨步骤复杂任务;生态层面,数据孤岛与接口不统一导致应用难以实现外部服务联动,无法形成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相比之下,随着AI应用普及,用户认知与习惯已逐步养成,真正制约体验的是“技术跟不上需求”与“生态联不通场景”——这导致88%的AI概念验证项目未能规模化部署。
阿里3800亿元的基建投入,标志着底层算力竞争进入“超大规模、超高投入”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体验竞争是单纯的“资源消耗战”。
头部企业的优势在于通用平台与基础设施,而中小厂商仍有明确机会:一是聚焦“专、窄、深”的垂类场景,如法律文书起草、保险理赔等,这些领域需要行业Know-How积累,而非单纯的算力堆砌;二是挖掘大厂覆盖不到的细分痛点,垂类AI Agent凭借精准解决方案,已实现98%的客服准确率等亮眼表现。
关键在于避开通用赛道的正面竞争,以场景深耕和差异化体验构建壁垒,而非比拼基础设施投入。
第一条建议是锚定垂直场景,拒绝“全能幻觉”。放弃打造通用AI助手的执念,聚焦某一行业或细分场景的核心痛点,比如制造业的设备巡检、教育行业的个性化辅导,通过积累行业数据与专业知识构建壁垒,就像金融领域的保险客服Agent那样,以明确的效率提升创造价值。
第二条建议是将“生态适配”纳入产品核心设计。用户体验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完整性”,新开发者需优先打通场景所需的外部工具与数据接口,避免陷入“单点赋能”困境,让产品能端到端完成用户任务,而非仅提供碎片化功能,这是在巨头环绕下实现突围的关键路径。(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0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