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220005
中新经纬>>产经>>正文

产业一线|从筛选一粒细胞到“拿掉”化疗,一款狙击癌症的原创新药如何产生?

2025-11-21 13:45:39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11月21日电 (王玉玲)“通俗来说,我们的产品是通过动物细胞产出的。针对不同癌症我们会设计不同的基因序列并通过‘电击’打到细胞里,但是细胞能不能‘吃到’这个基因、吃多少、吃了放到哪个位置都不确定。为保证药品质量与结构的一致性及稳定性,我们会先筛选单一的稳定细胞株用于今后的所有生产。”复宏汉霖工艺开发运营高级经理张凯向中新经纬介绍道。

  一款抗癌药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患者的?

  近日,中新经纬走进复宏汉霖位于上海市宜山路的上游细胞株与工艺开发实验室,探寻抗癌药的研发历程和产业化路径。

  产品通过动物细胞产出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近日公示,复宏汉霖斯鲁利单抗注射液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用于联合化疗新辅助/辅助治疗胃癌。

  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为汉斯状,常称H药)是由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适用于治疗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等。2025年上半年,汉斯状全球销售额近6亿元,已在4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上述实验室主要负责复宏汉霖的生物制药上游工艺开发环节,如细胞株构建、细胞培养工艺优化等,连接着前端的药物研发与终端的规模生产。

  抗PD-1单抗,属于肿瘤免疫治疗,是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之外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

  复宏汉霖中国首席医学官王清宇告诉中新经纬,一款免疫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需要历经多个复杂步骤,涉及几十个具体环节。

  观察细胞生长状态 中新经纬王玉玲摄

  “H药是大分子药物,从大的研发阶段上,包括四个阶段。第一,候选分子发现与优化,即确认靶点之后进行抗原制备,并选择合适的动物进行免疫。利用技术平台来进行一系列成药性分析,直到得到若干候选分子。之后就像‘海选’一样,不断调整活性,最终确定分子序列。第二,临床前研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评估。第三,临床试验。第四,监管审批与上市。”王清宇说。

  从抗PD-1单抗的工艺流程来看,张凯介绍道,本质上,PD-1和其配体PD-L1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蛋白质,针对它们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是经过人工设计获得的。

  自动化工作站 中新经纬王玉玲摄

  中新经纬在现场看到,在复宏汉霖的细胞株筛选自动化工作站,机械臂先将动物细胞悬液按比例稀释至培养板小孔(实现单细胞铺板),再通过设备确认单个活细胞,随着后续培养及检测,从中选出生长能力强、分泌蛋白多的细胞株。

  筛选出优质的母细胞后,实验室需要进行细胞培养。“实验室的工作就是养细胞,把细胞放在含有特定营养物质(氨基酸、金属离子等)的培养基中,通过控制器提供适宜温度、湿度和气体浓度,让这些细胞持续生长、分裂和分泌。例如,动物细胞最适宜的温度同样在37度左右。最后让一小管细胞快速变成以万亿规模计的细胞群,还要让它多表达。”张凯告诉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注意到,细胞培养液呈现暗黄色,被放置在一个个密闭的罐体中,上边插着多个管子,分别输送着氧气、营养物质等。

  “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会逐渐死亡、凝集等,所以看起来会暗黄或者粘稠。在下罐之后,需要对细胞培养液进行分离纯化,经过滤、层析、病毒灭活等各步骤纯化后,制备得到透明的药物原液。”张凯说,在工厂生产端,原液经制剂工艺、灌装等步骤后,制成符合临床使用要求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细胞培养器 中新经纬王玉玲摄

  推动实现胃癌“去化疗”

  从一颗细胞,到最终治病救人的获批药品,实验室开发只是其中冰山一角。

  “在药物开发中,临床试验是最关键、最昂贵、耗时最长的环节,约占总成本的70%。最终申报上市时,一款药物需提交近一万页的申报文档。”王清宇说。

  汉斯状于2022年获批上市。彼时,中国已有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等企业多款PD-1/PD-L1类药物获批上市。王清宇告诉中新经纬,为获得竞争优势,复宏汉霖采取了先上市,后不断拓展适应症的策略,以此延长原研新药全方位使用时间。

  “PD-(L)1的原理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所以它具有不限癌种的广谱抗癌效果。一方面,它可以与化疗等治疗手法联用以增强免疫效应。化疗杀死癌症细胞后,会促使癌细胞内的抗原物质释放到肿瘤微环境中,抗原会刺激免疫细胞工作。另一方面,它可以不断拓展新的适应症,惠及更多人群。对于汉斯状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患者的临床需要。”王清宇说。

  而申请增加其他适应症,需要开展有对照的临床研究,作为支持依据。这意味着,为了拓展药物的生命周期,一款新药在获批上市后,仍然需要医药企业持续投入研发资金,进行多项适应症的开发。

  根据复星医药公众号10月22日发文,汉斯状在全球同步开展10余项肿瘤免疫联合疗法临床试验。截至目前,已于中国、美国、土耳其、波兰、格鲁吉亚等国家和地区累计入组超5000人,是拥有国际临床数据较多的抗PD-1单抗之一。

  2025年10月,复宏汉霖宣布,汉斯状联合化疗新辅助/单药辅助治疗胃癌的III期临床研究(ASTRUM-006)期中分析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无事件生存期(EFS)。王清宇告诉中新经纬,这是全球首个胃癌围术期(术前/术后)以免疫单药取代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案。

  免化疗,意味着什么?

  “目前,根治手术是治愈胃癌患者的唯一手段,但大量患者易在术后复发。因此,需要寻求手术之外的其他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手段。围术期化疗是局晚期胃和胃食管结合部癌的标准治疗。但是,许多胃癌患者在经历手术后对化疗不耐受,无法接受全程化疗,导致复发率高,给医院和患者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王清宇说。

  她进一步向中新经纬解释道,对于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者侵袭范围较广的胃癌患者,根治手术需要切胃。经历胃切除术后,为了规避癌症术后复发性转移,患者需要接受几个疗程的化疗治疗。但胃切除术对于患者的伤害很大,术后患者一个月可能会瘦20公斤。此时,患者很难再完成后续化疗治疗,最终导致复发。而一旦复发,进入晚期就会出现全身性转移。

  “术后免化疗在临床上是所有人都在追求的事情。化疗毒性可能会带来脱发、呕吐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相比较而言,免疫治疗副作用更小,其并不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而是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王清宇说。

  王清宇告诉中新经纬,从胃癌围术期免疫单药替代术后辅助化疗适应症立项,到2025年10月期中分析主要研究终点达标,整个过程历时近七年。

  “仅立项讨论,就经历了一年多。当时我们在全国广泛地跟PI(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者)征求意见,一些PI是坚决不同意去化疗的,担心PD-1没有那么快杀死癌细胞,担心复发。也有一些PI从临床上反馈,患者化疗耐受性太差。但晚期胃癌人群PD-L1越高表达的疗效越好。”王清宇说。

  “所以,当时把化疗拿掉,坦白来说是需要勇气的。”复宏汉霖首席执行官朱俊告诉中新经纬,他们在制定方案前,对其他医药企业临床试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全盘分析,认为化疗后,胃癌患者免疫机制功能下降,用PD-1辅助不一定是加分项,所以化疗加免疫反而不如单药效果好。

  复宏汉霖做了两点修改。朱俊提到,一是严格限制入组标准,只局限于CPS≥5的患者(联合阳性分数,每100个肿瘤细胞中,PD-L1染色的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免疫细胞数量之和)。多项研究证据表明,CPS≥5的PD-L1高表达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获得更显著的获益。

  王清宇为此设计了精细化、长达百页的临床试验方案。“虽然最后入组是580个人,但实际上我们看了超过1500个病人的数据。因为我们制定了很高的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目的就是找到精准获益的病人,要把临床试验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是大幅延长使用周期。从原本免疫治疗使用三五个周期,延长到17个周期。“有强烈的证据显示,用的时间越长,患者长生存的获益,或者说复发率的下降越明显。”朱俊说。

  王清宇告诉中新经纬,复宏汉霖预计于2025年年底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该适应症的上市申请,也在与其他国家的药审中心同步沟通递交计划。

  朱俊表示,胃癌围术期以免疫单药取代术后辅助化疗适应症拥有广阔的蓝海市场。复宏汉霖将成立汉斯状胃癌适应症专项团队,通过开展临床证据解读、诊疗规范培训等医学教育活动,争取覆盖更多患者。“要给患者成为健康人的希望,永远脱离肿瘤的希望。”

  与国际医药企业“同台竞技”

  谈及中国生物医药近年来的进步,朱俊提到了三点。一是资本对创新药容错率提高,能够接受“做五个成一个”、医药行业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事实。二是中国创新药有后发优势,可以在跨国药企此前开发失败的项目基础上迭代优化,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方案。中国有先进的临床试验环境,有与国际接轨的监管审查体系,已经具备与国际医药企业“同台竞技”的能力。三是在多家医药企业同一个靶点竞争的环境下,中国往往会产生同类最佳的药品。

  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朱俊表示,这一政策指引为生物制造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像复宏汉霖这样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家鼓励生物制造的相关政策,将有力推动中国在生物药制造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突破,深化产学研融合,助力企业提升研发效能与核心竞争力。复宏汉霖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相信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将有更多自主研发的具有全球突破性的中国创新生物药问世,不断填补全球临床空白。”朱俊说。

  朱俊提到,生物制药的最终价值,必须通过规模化、高质量的生产才能实现。国家政策的支持,正助力打通从实验室研究到商业化生产的“最后一公里”。政策明确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也坚定了复宏汉霖持续投入先进产能、建设符合国际GMP标准工艺的信心。

  此外,国家层面推动生物制造,将有助于更多“中国智造”的高品质生物药走向国际。现在越来越多的包括复宏汉霖在内的中国创新药企成功出海,充分彰显了中国制药在质量体系和国际注册方面的全球竞争力。

  “国家政策的持续引导,将进一步提升国际监管机构、合作伙伴及患者对中国生物制造的认可度,为更多自主研发的创新药走向全球铺平道路。”朱俊说。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王玉玲:wangyuli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李中元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万可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0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