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产经>>正文

新经济这十年|蓝箭航天张昌武:做好运载火箭产品,提升交付能力

2022-11-25 10:35:18 中新经纬

  编者按:新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边界在逐渐消融。在这十年间,新经济企业如何构建起新的游戏规则?传统行业如何被新经济改造?未来还将涌现出哪些新赛道、新风口?中新经纬推出“新经济这十年”专题报道,记录新经济、新业态的典型故事,以此反映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壮阔历程。

  中新经纬11月25日电 (魏薇)“民营航天本身也是中国航天一份子,并不能纯粹从商业和市场角度去考虑企业的发展和定位,我更关注行业本身的技术意义和是否能够取得技术突破。”自2015年和两位资深航天人共同创立了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蓝箭航天)以来,民营航天的价值和意义是张昌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4年11月,国务院第60号文第24条明确提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民营航天在政策层面上出现破冰。2015年,被称为中国民营航天元年,一批民营航天公司应运而生。如今7年时间过去,首批“吃螃蟹的人”如今过得怎样?近日,蓝箭航天董事长张昌武接受中新经纬专访,分享了他对行业的最新感悟。

  蓝箭航天董事长张昌武 来源:受访者提供

  立足低轨卫星发射

  探索太空,是人类数千年以来的梦想。中国航天发轫于1970年,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再到神舟五号把人送上太空……中国航天探索步履不停。如今,中国已发展成为航天大国。

  回忆起最初创业时的场景,张昌武说,创业之初,他和创始人都认为航天是一个可以代表中国综合实力和发展方向的领域,有向往之情。同时,随着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航天活动的经济价值日渐显著,孕育了新的商业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去开拓低地球轨道的太空资源,增强国家进入到天空的能力,服务于未来低轨商业化的重大机遇。”

  因此,他和另外两位创始人选择了商业火箭立足于低轨卫星发射这一细分领域。

  采访中,张昌武多次提到了热爱和责任。他坦言,情怀和热爱,对于所有做航天的人来讲是少不了的。因为做航天的道路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也非常艰难。如果没有对于航天的热爱和执着,这条路肯定坚持不下来。

  张昌武指出,创办蓝箭的初心是在国家鼓励青年人在一些科技前沿的行业里面去开拓进取、创造新的可能性的大背景下,希望在高端制造科技领域里为更多年轻人提供机会,开创新的视野,建立起来一家中国的新型商业航天公司,并通过不懈努力能够对标世界领先的商业航天企业。

  “希望通过在中国航天原有的能力积累之上,利用新的数字化工具,通过探索领先技术,创新研发模式,支撑国家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支撑国家在未来低轨道卫星发射领域的需求,矢志报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取得企业发展上的成功。”张昌武说。

  “要创新,不要简单复制”

  张昌武认为,民营航天企业在技术上做出的突破,在产品上的创新,以及支撑国家在战略布局上所产生的意义,这些决定了企业的根本价值。张昌武希望可以填补国家在某个领域内技术空白,因为敢于填补空白、挑战技术的毕竟是少数人。

  他指出,民营火箭公司要选择差异化的技术路线,立足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取得突破,而不是复制国家队已经取得的成果。

  “国家航天从定位上来讲,未来会承担的更多的国家重大任务,包含深空探测、登月探火国家的空间站等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战略之战略、核心之核心。”张昌武谈到。而战略型任务之外,市场也对民营火箭公司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发射频次和更大的运力,在低地球轨道的资源开发做出新的贡献。

  在张昌武看来,高可靠、高频次、低成本是未来商业火箭发展的方向。“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我们要找到一款价格低廉,更容易获取的推进剂。从这方面来讲,甲烷具有天然的优势:首先获取比较容易;甲烷的价格比煤油便宜,经济性上也更具优势,并且更有利于运载火箭的回收复用。”他说。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目前全球领先的商业航天企业,都将液氧甲烷作为下一代运载火箭产品的推进剂,蓝箭航天也有望率先实现液氧甲烷火箭的入轨级发射,这是商业航天的时代选择,也是给到中国航天新力量时代机遇。”张昌武表示。

  在研发模式上,蓝箭航天也一直向规划的方向努力。张昌武和团队一开始就笃定要创立技术先进、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民营航天研发新模式。

  火箭行业的门槛很高,各个环节都需要高精尖的人才。张昌武介绍,除了引进传统航天人才之外,蓝箭航天还大力引进汽车、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创立知识融合平台,促进互补互学,坚持发挥各行业优势来协同攻关。

  商业火箭“重”在脚踏实地

  2018年10月27日,由蓝箭航天研制的中国第一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但不幸因第三级箭体飞行姿态出现异常未能成功入轨。

  6年来,蓝箭航天一直在潜心研制的“朱雀二号”中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回首整个研发的过程,张昌武称,“客观来讲无比艰辛、九死一生”。

  来源:蓝箭航天

  在“朱雀二号”研制过程中,蓝箭航天毫不犹豫选择“关键产品完全自制、关键过程完全可控”的垂直一体化原则,在研发、制造、试验和发射全产业链投入大量资源,牢牢构筑企业竞争力的护城河。

  “蓝箭是一个比较‘重资产’的实干企业,这个重资产的背后就是说我们需要脚踏实地,是真正地按照实业的方式在建设自己的基础设施,只有建好了基础设施,才能具备火箭研发乃至量产的综合能力。航天建设没有捷径,设施是前提、人才是关键、时间是必然。”

  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蓝箭航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张昌武回忆道,为了保障液体稳定发动机的研制,技术团队决定自建试车台,为了建造这个试车台,公司所有的工程师进行了长达一年半时间的建设工作。

  “在一个深山里要去开山破土,披荆斩棘。在道路建设完毕之前,上山是非常艰难的过程,但是为了把工程如期建设起来,我们的工程师在泥泞中推着运送推进剂的汽车上山,最终把物料送到试车台,成为了我心中永恒的一幕。”这些点滴的建设场景,深深刻在张昌武的心中,而这样筚路蓝缕的创业场景还有很多。

  “火箭行业里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非常重要。一旦有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以及液氧甲烷核心技术,火箭的批量化生产和成功就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张昌武表示,目前,蓝箭航天已经拥有了从设计研发、试验检测到总装生产的全流程研制能力和产品量产能力。

  最重要的是把产品做好

  提到民营航天,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作为业界标杆的SpaceX,很多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都会被问到,目前和SpaceX还有多大差距。

  张昌武并不避讳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包括蓝箭航天在内的中国民营火箭发展还处于非常早的起步阶段,尽管起点高,但差距也非常明显。“只有认识到差距,才能奋起直追,实现赶超。”

  他进一步介绍,差距一方面是起步晚。美国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了商业火箭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像SpaceX和蓝色起源这样的大型企业,而中国的商业火箭是从2015年才开始起步。

  “如果对标国际同行起步的前八年,我们发展速度其实是快的。中国民营火箭在前八年取得了国际同行前八年没能取得的进展。”他说。

  经过近八年来的探索试验,蓝箭航天取得了民营火箭行业里的多个“第一”,如自主研制的天鹊发动机是国内第一台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世界第三款完成全系统试车考核的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自主研发的“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是国内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的第一个中大型液氧甲烷火箭型号。

  与此同时,张昌武也清醒地看到,“国际同行在超大型的运载器,像现在的星舰系统以及运载器的回收复用上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接下来仍然要埋头苦干才有可能迎头赶上。”

  展望未来,张昌武认为,要关注一些商业应用的方向和商业场景的开发,这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当下的蓝箭来说,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运载火箭产品做好,提升交付能力,并且在下一阶段实现火箭的回收复用。(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魏薇:vivi1257@163.com)(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杨京川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