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宏观>>正文

程实:2022年宏观政策行动将注重“整体搭配”等关键特征

2022-01-17 17:02:10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1月17日电 题:2022年宏观政策行动将注重“整体搭配”等关键特征

  作者 程实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从形势演化的最新动态来看,全球经济失速的短期风险正变得日益显著,唯有“稳字当头”才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振和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攀升也需要提前谋划、先期布局、稳中有进才能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宏观政策更需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唯有在不确定性丛生的背景下统一思想、在道阻且长的过程中有所作为,才能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首先,需求收缩正体现在内外两个维度。从外部看,全球疫情防控一波三折,全球经济增长正在全面减速。根据世界银行在1月11日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5%,2022年将增长4.1%,均较此前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预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1年增长6.3%,2022年将增长4.6%。从内部看,中国经济的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增长引擎均面临增速下行压力,疫情在部分区域出现反复迹象,生产消费的突然熔断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房地产市场调整给投资带来一定拖累,而随着全球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全球供应链对中国的绝对依赖也出现回落迹象。

  其次,供给冲击从生产侧抑制产能释放,从增长侧带来经济损失。新冠疫情叠加自然灾害和能源短缺,使得全球正经历过去六十年来第三大供给冲击,而中国作为连续十一年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受到明显影响,我们采用可计算动态均衡(CGE)模型,研究了电价变动对电力行业以及经济增速的具体传导冲击,测算结果显示,当电价提高10%至15%时,供给冲击将拖累中国经济增速0.2至0.25个百分点。

  再次,预期弱化既削弱了实体经济信心,又引致金融市场过度波动。受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中资美元债市场大幅走弱,中概股持续承压,对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挑战。面对三重压力,守住“六稳”和“六保”底线可谓迫在眉睫,稳字当头势在必然。

  2022年中国政策行动将具有三个关键特征:

  一是宏观政策更加注重整体搭配、有效配合。政策分工更加明确,需求侧政策主要发力于保“稳”,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和保障民生需求引导实体恢复,避免“滞”的压力失控,通过松紧适度、精准滴灌的货币政策维持金融系统稳健,在控制“胀”的同时,避免实体经济失血;供给侧政策主要发力于求“进”,引领中国经济结构平稳换挡,从外需主导向内需引领换挡,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换挡,从规模增长向质量发展换挡。

  二是宏观政策更加注重发力靠前、重心下沉。考虑到疫情后中国宏观杠杆率保持稳定且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膨胀幅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中国政策的发力空间相对充足,具备提前发力、主动引导实体经济提速增质的可行性;考虑到新冠疫情对微观群体的冲击具有不对称性,即对中小微企业的负面影响大于大型企业,中国政策提前发力、重心向小微倾斜也具有现实紧迫性。

  三是宏观政策更加注重预期管理、市场沟通。中国政策层对人民所想、市场所虑都进行了坦诚回应,在共同富裕政策、互联网反垄断、房地产市场发展、金融开放选择、资本市场改革、分配制度优化等重要问题上,政策层既讲清楚了政策逻辑,又展示了政策路径,这对全球市场理性认知中国不无裨益。

  宏观调控将以“积极财政政策+灵活货币政策+高效结构性政策”为主要内容。财政政策有望加力,通过刺激基建投资增长来帮助经济增长动能的自然转换,进而为守住增长底线创造条件;灵活的货币政策则将“以我为主、稳字当头”,保持“松紧适度”,基准利率和流动性总闸口不松,防止通胀压力持续自我强化,降准政策和普惠金融政策不紧,继续为受供给冲击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有效输血;结构性政策则通过乡村振兴、反垄断、税收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不同路径促进效率和公平的协同,夯实经济复苏的产业基础、行业基础、环境基础和民生基础。此外,中国将更重视跨周期框架下宏观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考虑释放中长期政策空间和维护经济长期的稳定性,这意味着在跨周期政策框架下传统宏观政策放松时不会过松,收紧时不会过紧。

  长期来看,在共同富裕、双循环、碳达峰、碳中和等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经济有望于减速增质的过程中行稳致远。(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马静

(编辑:杨京川)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