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8月19日电 题:1个百分点消费贷贴息可撬动百倍乘数效应
作者 田轩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
近日,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当前个人消费贷款利率约为3%-6.5%,不过这只是名义利率,实际贷款金额的利率可能有一部分是不包含在贴息范围内的,因此贴息1个百分点意味着实际利率约下降0.5%-1%。这一看似细微的调整,却能在拉动消费中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具体来看,政策范围不仅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的日常消费,还涉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这些领域通常涉及较大金额的消费决策,贴息政策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可有效激发居民的消费意愿,尤其是大额消费。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机构的消费贷款贴息有3000元的限额,如果通过多家机构获得消费贷款,会突破上述约束。
此外,以3000元消费贷款贴息可撬动30万元消费贷款计算,杠杆效应达到1:100,充分体现了政策的高效性和引导性。这种杠杆效应不仅放大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也显著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在重点消费领域的刺激作用更为明显。
从历史上看,类似政策均对消费形成了明显支撑。例如,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曾经推出家电下乡和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政策,有效刺激了相关领域的消费,推动了相关产业复苏。2015年,国家也曾通过降低首套房贷款利率和契税,进一步释放住房消费需求。这些政策核心逻辑是通过降低消费门槛、减轻居民负担的方式,激发居民的消费潜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回顾历史经验,贴息或减税等财政激励措施在短期内对提升消费信心、撬动市场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效果更为显著。
从政策传导路径来看,个人消费贷贴息直接降低了个人消费贷款的利率水平,会显著提升个人消费贷款的吸引力,技术上带动百倍的消费增长,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推动整体消费需求扩张。同时,个人消费贷所购商品不受限,涵盖从耐用品到服务消费的广泛领域,与“以旧换新”政策形成互补效应,能够更全面地激发消费活力。
消费需求的扩张可直接带动相关行业的产品和服务销售,相关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带动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的订单增长,形成全产业链扩张效应。与此同时,企业盈利改善将增强企业投资信心,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资,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此外,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的增加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居民收入水平和就业稳定性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从而形成“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增长-企业发展-生产与投资扩张-就业进一步增加”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对宏观经济的多维度、多层次拉动作用,推动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不过,对于银行而言,贴息政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之处在于,贴息政策可能在短期内引发银行体系内特定领域流动性需求的上升,特别是消费贷款投放集中的领域,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银行需防止因过度放松信贷标准而导致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银行还需密切关注贴息贷款的流向与使用效率,防范资金挪用或违规使用的风险。不过,贴息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90%和10%,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外部资金支持,有助于缓解流动性紧张。与此同时,机遇在于,贴息政策为银行带来了扩大信贷投放、优化客户结构的契机,有利于提升客户黏性和综合收益。从长期来看,贴息政策有助于促进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为银行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0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