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8月20日电 题:本轮牛市是存款搬家与资本市场的深度“共振”
作者 薛洪言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
随着上证指数成功站上3700点,A股本轮牛市行情成为市场共识。从资金的视角看,本轮牛市核心驱动力之一是居民储蓄搬家与资本市场的深度“共振”。
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162万亿元,据不同券商测算,其中约33万亿至60万亿元属于超额储蓄。在广谱利率下行与房地产投资属性弱化的双重催化下,这部分超额储蓄加速向权益市场迁移,成为A股增量资金的“主力军”。
值得关注的是,二季度以来A股的持续走强,与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净值回升、公募基金发行回暖形成鲜明的同步效应。数据上看,7月末,储蓄存款余额环比下降1.11万亿元至160.91万亿元,非银机构存款余额环比增长2.14万亿元至32.89万亿元。一增一减之间,不仅标志着市场流动性的显著改善,更揭示出居民储蓄资金正通过多元化金融产品间接或直接入市,重塑资本市场资金结构。
存款搬家的理论背景与现实观察
存款搬家的本质,是居民资产配置偏好的“均值回归”。在经济转型期,居民对低风险资产的过度配置终将向均衡状态修正,就会产生存款搬家现象。
2025年5月,我国新一轮降息政策落地,1年期存款利率正式跌破1%,长期限存款利率调降幅度更大,非对称降息格局进一步打破居民资产配置的稳态平衡。当1年期定存利率从1.75%降至0.95%,5年期定存利率降至1.3%,居民通过拉长期限维持收益的路径被堵死,存款搬家因此提速。当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现金及存款占比较高,股票和基金占比显著低于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水平,权益资产配置有较大提升空间。
居民储蓄存款与非银机构存款增速之差,是观测“存款搬家”现象的重要指标。当投资者将资金从储蓄转向理财、基金、保险等资产时,直观体现为居民存款向非银机构存款的转移,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非银存款增速超过居民储蓄存款增速的特征。
数据变化清晰地展现了这一趋势:2023年9月末,两者增速差曾高达14.3%(储蓄存款增速高于非银存款增速),此后差值迅速收窄,并于2024年6月由正转负。尤其在2024年9-10月的牛市行情期间,这一负向差值(即非银存款增速更快)进一步扩大至15%以上,直观印证了居民存款正加速向非银金融领域迁移。2025年7月以来,随着股市回暖,非银存款增速与储蓄存款增速的差值再次扩大。
2025年6月23日以来,A股市场启动新一轮强势上涨。上证指数从3360点附近起步,在一个多月内连续突破3400点、3500点、3600点、3700点四大整数关口,呈现阶梯式跃升格局。
市场的快速突破有效凝聚了信心,并通过显著的赚钱效应吸引增量资金加速入场。这一变化直观体现在:两市成交额中枢从行情启动前的约1.2万亿元显著提升至当前的2万亿元左右。由此形成了“指数上涨→资金流入→成交放量”的强劲正反馈机制,市场牛市氛围日益浓厚。
存款入市之中长期资金:理财与保险的“稳健配置”
对于3年以上定期存款资金而言,储户对资金安全性有较高要求,并愿意牺牲一定流动性以换取潜在回报。当这类资金寻求高于普通存款的收益时,通常选择银行理财和保险产品作为替代品。
具体来看,银行理财凭借其信用背书和专业能力,通过拓展资产配置范围争取更高风险溢价,同时通过组合管理降低波动,力求满足储户的“类存款”体验需求,叠加银行渠道便利,成为中长期定期存款的核心替代品。储蓄型保险作为仅存的刚兑理财产品,则天然契合长期资金收益锁定需求,在利率下行环境中吸引力显著。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30.67万亿元,同比增长7.53%;相较于2023年6月末25.34万亿元的阶段性低点,累计增幅达21.03%,显示理财市场持续回暖。从资产配置结构看,当前全市场理财产品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约为2%-3%,按此推算,每1万亿元理财资金可带动200亿-300亿元增量资金入市。
展望未来,随着银行理财投研能力的突破及客户风险偏好的逐步提升,产品“含权量(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以30万亿元管理规模为基准,权益配置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释放约3000亿元的潜在入市资金,有望为资本市场注入更多长期流动性。
截至2025年3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34.93万亿元。保险资金持有权益资产占比约在12%-13%之间,按此推算,每1万亿元保险资金可带动1200亿-1300亿元增量资金入市。按照最新政策要求,2025年起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据方正证券估算,以新增保费测算,考虑到每年大型上市头部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接近2.5万亿元,预计这将为A股市场带来3700亿至8300亿元的增量资金。
综合来看,银行理财与保险资金作为中长期稳健型资金的核心载体,普遍偏好高股息标的与大盘蓝筹股。当居民储蓄通过这两类产品转化为资本市场投资时,将持续为市场注入增量稳健资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高股息板块的估值修复,还将通过稳定的资金供给带动大盘指数稳步上行,进而为A股市场打造长牛慢牛行情奠定基础。
存款入市之短期资金:ETF与两融的“弹性博弈”
对于1年以内短期闲置资金而言,储户通常追求流动性与收益性的动态平衡,既希望保持资金的高灵活性以应对突发需求,又试图通过短期交易捕捉市场波动机会。当这类资金寻求活期存款的替代方案时,货币型基金成为主要载体。站在“存款入市”的视角,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与融资融券(两融)工具凭借其高流动性、低门槛和多空博弈特性,共同构成了短期资金入市的核心弹性渠道。
具体看,ETF以其“一篮子股票”的标准化配置、实时交易机制和低成本优势,成为短期资金的“快速进出通道”。这类产品覆盖宽基、行业、主题等多元赛道,支持日内买卖和定投策略,既满足散户“T+1”交易需求,又适配机构资金的短期配置调整。例如,宽基ETF通过跟踪指数分散风险,行业ETF则可聚焦热点板块捕捉轮动机会,其申赎效率与二级市场流动性显著优于传统基金,完美契合短期资金“快进快出”的操作偏好。
另一方面,两融工具通过杠杆效应放大资金弹性,成为风险偏好较高的短期资金的“博弈利器”。融资业务允许投资者以自有资金为抵押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券业务则支持借入证券卖出(即做空),两者分别为看多和看空策略提供工具支撑。这种双向交易机制不仅丰富了短期资金的操作维度,还通过杠杆设计实现资金效率最大化,适合对市场趋势敏感的高频交易者。
从数据表现看,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场ETF规模达4.31万亿元,其中股票型ETF占比超70%,反映短期资金通过ETF入市的活跃度显著提升。两融方面,当前沪深两市两融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其中融资余额占比超过90%。值得注意的是,两融交易的平均持仓周期仅为15天,远低于中长期资金的配置周期,凸显其“博弈性”特征。
综合来看,ETF与两融工具共同构建了短期资金的“弹性生态”:ETF以其便捷性和分散化优势承接广谱性短期资金,两融则通过杠杆和多空机制吸引高风险偏好资金。当这类资金快速进出市场时,既会通过ETF的申赎影响成分股流动性,也会通过两融的加杠杆/去杠杆行为放大板块波动——这种“弹性博弈”虽可能加剧短期市场的震荡,但也提升了价格发现效率,为A股市场注入动态活力,与中长期资金的“稳健配置”形成互补,共同塑造市场的多元资金结构。
综上,当前居民储蓄搬家浪潮的持续演进,既是利率下行周期中资产配置逻辑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与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升级的历史交汇。随着银行理财“含权量”提升、保险资金长线布局、ETF与两融工具优化流动性供给,储蓄搬家正通过“稳健配置+弹性博弈”的双轮驱动,重塑市场资金结构:中长期资金夯实估值底部,短期资金激活交易活力,二者共同构建起长牛慢牛的基础。但需警惕历史周期中反复出现的杠杆资金过度活跃引发的市场大起大落风险,未来政策层面需进一步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并通过产品创新拓宽配置渠道,方能将储蓄搬家的短期动能转化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势能。(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0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