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宏观>>正文

人才“用脚投票”缘何选择大湾区?

2021-09-26 14:42:03 羊城晚报

  人才“用脚投票”缘何选择大湾区?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以人口数量为标准,我国(内地,下同)超大城市共7个,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按城区人口数排序,下同);特大城市共14个,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在我国内地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粤港澳大湾区分别占据两席。大湾区为什么能够孕育这么多的超级城市?如何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超级城市”主要分布在哪?

  经济活跃的城市群人最多

  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划分标准是人口数量。其中,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是特大城市。

  在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首次发布超大城市标准时,全国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6个超大城市。今年发布的“七人普”数据中,成都成为新晋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则新增4个,分别是佛山、长沙、昆明、大连。

  哪些地方最容易诞生超大城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是超大城市的主要区域,而成都、重庆是西部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成渝同时入围,表明‘第四极’地位的确认。”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表示。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教授卢晶亮同样指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主要分布于经济活跃的城市群、城市带,或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以特大城市中的东莞和佛山为例,其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域,又毗邻广深,因此享受着整个城市群带来的人口流入优势。

  “14个特大城市要么是传统中心城市,要么是新兴产业强市,东莞和佛山就属于后者。”彭澎指出。

  其中,“世界工厂”东莞的电子信息、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等产业发展繁盛,广泛吸纳来自各地的劳动力,常住人口数量在2020年首次突破千万,城区人口也不断增加,跻身特大城市之列。

  大湾区有何引才磁力?

  产业旺、交通畅、政策佳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3%的GDP,成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从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分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表现亮眼,各占据了两席。

  卢晶亮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吸引力十分明显,最主要是因大湾区经济体量巨大,而且具有完善的供应链,既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高端的高科技、新兴产业,且大湾区内各城市在产业上各有分工、良性竞争,可以形成非常有效力的产业集群,为人口就业提供了基本保障。

  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则为大湾区的人才引进消除了障碍。随着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铁路等建成运营,广湛、汕汕、深江、深汕高铁等开工建设,大湾区铁路通车总里程已超过2200公里,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1000公里。交通带来了便利的生活,也方便了人才的进入,“把路打通,才能促进人口流动。”卢晶亮说。

  开拓创新、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大湾区文化也促进了外来人才的社会融入。大湾区内地城市都相继出台了人才引进计划,为优秀人才提供就业补贴、住房补贴等各种福利。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施行的创新引才政策,也为大湾区的人才引进提供了经验。

  此外,大湾区的教育资源发达,广东省有151所高等院校,长期位于全国前列,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流高校不断为大湾区输入研究型人才。“大湾区内地城市还在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东莞市和香港城市大学合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香港大学将在深圳新建香港大学(深圳校区)等,合作办学将成为大湾区吸引人才的一大助力。”卢晶亮表示。

  如何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打造高质量多层次人才发展环境

  “将人口数量作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标准,说明入选的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人们会‘用脚投票’,劳动力的聚集说明城市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卢晶亮表示,成为超大城市意味着更大的市场规模,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同时,他指出,城市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人口数量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还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其他方面。从经济方面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考量;此外,房价或租房成本是主要的生活成本,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进而影响城市发展。从社会方面,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依然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主力军,城市应更多提供社区支持和社会保障,建设更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环境方面,城市目前是主要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地区,减少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城市需要追求的目标。

  专家表示,将人口红利进一步转变为人才红利,是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关键。“目前大湾区内地城市都出台了人才优惠政策,如果都是各自规划,容易出现政策趋同和内耗式竞争现象。因此,大湾区的人才政策需要各城市协同共商,打造高质量多层次的人才发展环境。城市有各自明确的定位和分工,同时加强人才流动和培养,资源和服务同步,才能推动整个大湾区的人才建设和进步。”卢晶亮建议。

  同时,卢晶亮认为:“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是本土人才,各地政府应提高对本土人才的关注和待遇水平。”

  彭澎同样指出,随着广东省制造业“十四五”规划的发布,广东将重点发展20大战略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人才至关重要,特大城市、超大城市要瞄准“卡脖子”技术进行攻关,这方面的高端人才要引进,更要靠自己培养。

  记者 陈泽云 沈钊

(编辑:熊思怡)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