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0月14日电 14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成效。
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介绍,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粮食流通领域节约减损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调查测算,近三年粮食储存、加工、运输环节,粮食年均损失量约占当年粮食产量的2%。具体来说,在储存环节,农户储粮的损失率是3%,比10年前降低了5个百分点。在粮库储粮环节,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这里面主要是水分、杂质减量等自然损耗,粮库储粮周期一般是3-5年。从粮食运输来看,损失率降低至0.8‰。从粮食加工来看,损失率降低至0.8%。
秦玉云指出,综合来说,粮食流通节约减损取得的成效主要是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节粮减损制度更加完善。中办、国办出台了两个行动方案,《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这两个方案对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作了顶层设计和统一部署。在操作层面,《关于粮食节约减损的指导意见》《粮食产后节约减损行动方案》等一批配套文件出台,工作举措不断细化实化,政策引领效应逐步释放。
二是粮食储存减损更加有效。在农户储粮方面,在全国主要产粮大县建成了一批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主要提供粮食干燥、清理、收储等服务。同时,结合不同区域的农情粮情和农民意愿,加强农户储粮技术服务和指导,大力推广科学储粮装具。在粮库储粮方面,大力推进现有仓房的升级改造和功能提升,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目前在粮库已经广泛普及应用。粮仓的气密性、隔热性等关键性能指标进一步提升。同时,控温、气调、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大幅提升。总体看,我们的粮食储存管理正在由安全储粮、减损降耗迈向绿色优储、保质保鲜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三是粮食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我们组织制修订《小麦粉》《大米》《菜籽油》等国家标准,引导企业合理掌握加工精度,提高粮油产品出品率,避免过度追求“精、细、白”。同时,鼓励粮油加工企业挖掘像米糠、麸皮、豆粕等这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潜力,粮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不断提高。
四是节粮减损氛围更加浓厚。通过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广泛开展节粮减损宣传。挖掘粮食流通领域节粮减损典型案例,制作发布“节粮减损·专家谈”“农户储粮·专家说”等系列科普视频,大力弘扬粮食行业“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优良传统,推动节粮爱粮深入人心、蔚然成风。(中新经纬APP)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0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