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经纬10月28日电 题:从40亿到0.4亿:保时捷的利润是怎么“消失”的?
作者 张毅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
近日,保时捷公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数据,结果令人震惊:营收同比下滑6%至268.6亿欧元;营业利润同比暴跌99%,仅剩4000万欧元,远低于上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营业利润率也从14.1%骤降至0.2%。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保时捷短期面临的财务压力,更揭示了其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深层结构性困境。
保时捷此次利润暴跌,直接原因在于短期特殊支出与外部环境冲击。2025年前九个月,保时捷因战略重组产生的特殊支出高达27亿欧元,同时美国关税政策带来了3亿欧元的额外成本。这些短期因素无疑对保时捷的利润造成了巨大冲击。
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保时捷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滞后与脱节。保时捷在技术路线上“重三电、轻软件”,导致其车机系统流畅度与本土化功能落后,难以满足德国本土市场和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这直接导致其销量下降。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德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了16%,中国市场销量则出现26%的同比下滑。此外,保时捷过度依赖燃油车业务,在产品矩阵上也未能实现电动车型的有效衔接。在燃油车增长乏力、电动车未能接档的背景下,这种战略失衡成为其利润雪崩的核心原因。
这些因素对于保时捷的未来业绩影响料将持续一段时间。保时捷预计2025财年与战略重组相关的总成本将达到31亿欧元,因此全年业绩也将背上沉重包袱。
而巨大的战略重组数字背后,则是其大规模战略调整:推迟纯电车型推出、延长燃油车与混动车型生命周期、终止电池自产计划等。这些调整涉及资源重新配置与业务重组,必然产生高额费用,而且电动化问题的悬而未决也给其未来业绩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若保时捷能顺利实施调整,并提升电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其品牌底蕴仍可能助力复苏。然而,若转型步伐迟缓,这些成本将成为长期负担,进一步侵蚀其竞争力。
电动化转型以及关税问题对于同为德系车企的宝马、奔驰等车企也带来一定影响。虽然两家企业前三季度财报数据尚未公布,但奔驰集团官方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其全球销量为52.53万辆,同比、环比分别下滑12%、4%;宝马集团也下调了2025年业绩预期,预计汽车部门营业利润率将从5%-7%降至5%-6%。
那么,为何与竞争对手相比,保时捷此次利润下滑尤为严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前期电动化布局不清晰、战略调整幅度大,以及对中国市场变化的反应迟缓。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智能化与本土化需求极高,而保时捷未能及时应对,导致市场份额被新兴品牌侵蚀。相比之下,宝马与奔驰在电动化领域布局较早,产品线更丰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转型冲击。
综上所述,保时捷的“利润雪崩”是传统豪华车企转型阵痛的缩影。短期特殊支出与外部冲击虽直接导致财务下滑,但长期结构性困境才是根本原因。保时捷的业绩大幅波动也证明,即使是品牌力最强的传统车企,在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也无法避免“利润真空期”。传统车企背负着庞大的燃油车业务包袱,在转型时需平衡好现有业务与未来投资。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没有品牌能独善其身,唯有直面挑战、加速转型,才能穿越“利润真空期”,重获竞争力。保时捷的未来,取决于其能否在战略调整与市场需求的平衡中找到出路。(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0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