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直播>>正文

【经纬慧谈】银行业2021年报解读

浏览器版本过低,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近日,备受瞩目的各大上市银行年报陆续发布完毕,六大行等主要上市银行净利润实现了10%以上的同比增长,不良率下降,给疫情困扰中的中国经济增添了很多信心。未来这么好的业绩是否可以持续,银行股未来投资价值如何?如何研判和应对房地产风险,支持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如何解读多家银行“大财富”转型背后逻辑与推进路径?我们邀请了三位权威专家分析2021年主要上市银行表现,展望高质量发展之道。

图文滚动
会议流程
时间:2022年4月7日15时
主持人:
王 蕾 中新经纬研究院内容总监
嘉宾:
李 健 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主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
曾 刚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王家强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 直播君
    16:31:42
    直播结束,感谢观看!
  • 直播君
    16:30:09
    王家强: 但银行之间分化也挺大,各家银行投资价值不一样。追捧一些特色的中小银行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收益,但波动性比较大,风险也很大。总的来说银行股是金融稳定器,是投资中枢。
  • 直播君
    16:29:21
    王家强: 银行股确实跟中国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是最大的,是所有行业的平均值吧。因此银行股价不会大起大落,但也不会有更多特色,是整个经济的稳定器,是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器。通过分红可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利得,总的来说处于整个市场的平均状态。
  • 直播君
    16:28:50
    王蕾: 那王老师怎么看银行股的投资价值呢?
  • 直播君
    16:28:34
    李健: 下一步,商业银行从公司治理、市值维护的角度,更多乐于去做很多市场预期管理的工作了,有的银行高管还提出针对银行现在不同业务板块,是不是可以尝试作一些分拆,比如金融科技子公司、理财子公司的分拆,消费金融分拆等,这都是高管自己提出来的。可以跟投资者、分析师作一些正面的沟通讨论,实际上大家可以针对这个板块有更多创新的尝试。整个市场也许会对银行股有一些新的认识。
  • 直播君
    16:27:01
    李健: 特别是从这一次年报的披露,银行高管也通过新闻发布形式回答一些社会提问,好几位行长针对银行股价、市值有明确的回应。提到现在银行股息率非常高了,有接近十家银行的股息率超过5%,交行已经是6.9%,特别是在一些AH两地上市的银行股,H股价更低,计算股息率的话有的都已经超过8%了。所以从分红的角度,银行股是非常有特色的。
  • 直播君
    16:26:02
    李健: 银行也是万业之母,跟实体经济和中国整个经济基本盘是紧密相关的。从投资的角度,如果相信中国经济能够行稳致远,能够在全球实体经济里有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回报的话。整个银行股应该也是健康稳定的。
  • 直播君
    16:25:38
    曾刚: 虽然80%的银行PB在1以下,但是也有银行PB在2以上的。最好的银行比最估值最低的可能差不多接近十倍的估值差。说明分化还是很大的。全球范围类分化也是很厉害的。欧洲银行业估值低的一塌糊涂,美国银行业估值最近还可以。我们要向好的看齐啊。未来,随着银行转型以及科技能力长期提升带来竞争力的提高,可能会给投资人带来真正意义上资本上的回报。而且更好的估值对银行业自身也有好处,对资本补充也是有好处的。
  • 直播君
    16:24:40
    曾刚: 银行股有个很大特点是现金分红好。所以过去它属于资本市场异类。确实,从传统业务来看,息差在收窄,支持实体经济责任在增强,资本监管在强化,资本回报就是下降的。但银行也在转型,为何重点之一是“大财富”,实际上是轻资本,就可以“再造一个银行”,这样资本回报就上去了。这种情况下市场对银行的估值会有影响。其实市场也不是不给银行好的估值,过去一段时间,银行的估值分化也是比较严重的。
  • 直播君
    16:23:24
    王蕾: 今年六大国有银行分红派息情况大概每10股在2元~3元,如何看待银行股的投资价值?
  • 直播君
    16:23:07
    王家强: 在此过程中,大银行通过金融科技公司去赋能小银行是否有必要,需要考虑通过赋能,是为其创造了一次性收入,或者收入也不是那么显著,但是给大行培养了一大堆竞争对手,那就不一定是好事。所以数字化还是得进一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别人模仿不了的,并成为提升竞争力的一个根本,才是有意义的。
  • 直播君
    16:22:32
    王家强: 所以,当前的数字化并不是成熟的模式,各家银行肯定都还在不断探索中。此前一些专业的金融科技公司在批量获客方面作出了很多经验,有很好的场景,一下把规模做很大,银行是否要去模仿这种模式?但其实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数字化定义也在不断改变。确实其实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前段时间也在治理各种乱象。所以我觉得,银行数字化转型不能脱离银行的本质和初心,在此基础上和传统服务模式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武装自己,把前中后台整个架构作革命性变化。各家银行有各家探索。
  • 直播君
    16:22:05
    王家强: 银行数字化转型有几个概念。第一,要适应客户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求并为其赋能,抓住客户的转型发展方向;第二,银行本身数字化获客、运营、风控等一系列数字化转型过程;第三,银行还得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一系列数字化手段和金融服务。
  • 直播君
    16:20:35
    李健: 还有一方面其实上是更关键的,大型商业银行或者做得好的一些银行,它其实不光是一个系统的投入和硬科技的研发,实际上背后还有一个用平台化的思维,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服务客户的理念。无论是打造银行数据中台,还是通过场景金融服务,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服务银行的传统客户,背后对理念的要求、对各个部门开放融合的要求都是非常强的。对中小银行来说,这种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 直播君
    16:19:45
    李健: 我们发现,中小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当中,比较大的障碍就恰恰存在于投入,这里既包括资金的投入,也包括人力的投入等各方面资源的投入。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想要做数字化的转型,投入产出的比例可能没有那么经济,投入回报的年限很长,成为规模不经济了。如果从系统建设、从投入角度有一个很好的赋能,解决了规模效应问题的话,实际上这个问题也是值得去探索。
  • 直播君
    16:18:51
    李健: 很多银行年报中披露,金融科技、科技研发的投入占整个营收的比例逐年提升。招行这个投入已经上升到营收的4.37%。几个国有大行逐年都在提升。我们协会每年针对银行年报有一个陀螺评价体系,其中专门有一个板块对各个银行体系智能化的水平进行评估。从我们的数据上来看,科技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指标也是全业趋势性上升。
  • 直播君
    16:17:53
    曾刚: 所以目前对大行网点不加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大行去赋能小银行,还不如中等银行赋能来得成功。大行赋能一下政府是可以的,但是去赋能其他机构,尤其是竞争对手,目前看恐怕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 直播君
    16:17:27
    曾刚: 那么大行能不能给小行赋能?说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现在所有的国有大行赋能的对象基本都是竞争对手。如果是城商行,这个事情还好说一点,因为和大多数小银行没有市场交叠,把后台数据交给你没问题。但是现在所有国有大行在每一个县域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就是和所有银行都是竞争对手。你去服务竞争对手,你的竞争对手接不接受这一点,这是个问题。
  • 直播君
    16:16:33
    曾刚: 当然这样一个独立机构可以去给其他的小机构赋能。但这个路径到底能不能持续下去,是不是所有的银行都能走出比较成功的路径,其实还在探索过程当中,我个人还要值得观察。
  • 直播君
    16:16:14
    曾刚: 目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是金融科技发展最重要的内容。第二,转型路径问题,首先是大行自己的路径。是不是现在的这样的方式就合适呢?我和大行旗下金融科技公司交流,有些评价不是很正面,因为实际上是把一个部门的工作转化成一个独立的子公司,它的交易成本实际上是上升的,工作效率有可能是下降的。
  • 直播君
    16:15:14
    王蕾: 当前数字化转型是各家银行努力在做的一件事。可以说大型银行都已经是金融科技巨头了。未来上市银行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大行的金融科技优势如何更好启发或者赋能中小银行?
  • 直播君
    16:14:43
    李健: 理财业务打破刚兑之后,下一步,理财子公司人员的投研能力,公司科技和信息系统能力,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的资质和理念、知识储备等,当他面临地方区域中小银行客户的时候,能不能够真正做好投资者教育?能不能够具备一定的资管新规背景之下,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的资质?对中小银行都是考验,以上这些瓶颈若能够很好解决的话,在共同富裕战略背景下,可能有一些有特色的中小银行作这方面的探索,也是值得期待的。
  • 直播君
    16:13:48
    李健: 从财富管理这个业务来说,刚才也提到在非息收入的贡献方面,肯定是对很多中小银行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对下一步进一步维护好跟客户之间良好的关系都有很有帮助。但是确实也面临几个方面的束缚。
  • 直播君
    16:13:26
    王家强: 总的来说,中小银行在这块发展肯定有劣势,但将其作为战略的中小银行可以将其作为战略重点业务。因为随着整个国家财富总量的增长、人们理理财意识增强,这块以后就从存款资金池转化过去,市场非常大。中小银行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虽然资金网点不足,但是可以通过投资方面多积累一些经验,多作出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应该会比较大的发展。
  • 直播君
    16:12:50
    曾刚: 还是要给中小银行在财富管理方向给他们留一点发展空间。不然的话,符合发展方向的都被大银行给赛道给占完了,你要这么多小银行来干什么呢?它得可持续发展。
  • 直播君
    16:12:26
    曾刚: 还有一种模式,是小银行是不是可以自己组团。一个银行规模不够,那组团可不以搞个团购?早前就有提法,好几个小银行几家合起来搞。这也是可以探讨的。至少像在农信层面上,在一个省联社的层面上成立一家可不可以,我觉得也未尝不可以。当前大一点的省的像浙江、江苏、广东等省联社的资产规模估计两万亿以上,不次于一个大中型银行。作为一个群体,成立一个理财子公司,适合这类银行的产品的开发,是不是有这种可能性?我觉得也是可以探索的。
  • 直播君
    16:11:19
    曾刚: 一个是大银行如何对小银行赋能。实践中,也有一些银行的理财子探索了同业合作的生态问题,和小银行合作定制、贴牌。我来帮你设计产品,但还是围绕你的客户需要定制。这是一种可以探讨的模式,就不光是销售了。销售的同时还可以合作。
  • 直播君
    16:10:57
    曾刚: 关于中小银行这个事情,未来可能确实要考虑。因为这一块路不蹚清楚的话,中小银行的财富管理转型发展的路径就不清晰。很多人说中小银行就躺平算了,以后就做做销售就完了,投顾可能有条件的银行做,没条件的银行就不做了。但是从小银行而言,这是一个必备的产品,如果没有了,这些小银行息差收窄严重、竞争压力也大。那这些小银行还要不要呢?如果认为还要,那考虑就不能一搞了之。所以下一步有两个方向。
  • 直播君
    16:10:20
    曾刚: 这就是资管新规到的结果,你问我对中收有什么影响,当然有影响了,以后赚的就是辛苦费了。管理费。最大的公募基金一年赚的手续费收入也是相对有限的。但是这个业务对银行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是财富管理转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个客户就留不住了。所以未来更多考虑的是其战略意义。当然也能贡献一些中间业务收益,但是和资管新规出来之前的贡献度在很长时间可能达不到那个水平了。或许以后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可能会再回到那个水平,但目前来看肯定是下降的。
  • 直播君
    16:09:50
    曾刚: 原因非常简单,原来的资管运作模式是影子银行模式,原来理财业务中赚取得中收不光是手续费,还有超额收益。转换完了之后超额收益就没有了,因为按照现在的资管新规,银行是不能有超额收益的。因为净值化管理,纯粹只能收管理费了,所以从整体的理财业务给银行所贡献的直接回报肯定是下降,而且大幅下降。不然的话他不会导致在过去三四年中,银行业整体的中收占比从20%多下降到17%,大幅下降。
  • 直播君
    16:08:44
    曾刚 : 刚才跟你们说话的时候,我专门上wind把银保监会公布的银行业的中收数据拿出来看了一眼。从2016年、2017年开始, 银行业整体中收就在持续下行。实际上和资管新规转型是有很大关系的。
  • 直播君
    16:08:05
    王蕾: 2022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后的第一年,也是银行正式将理财业务剥离出体外,以理财公司主体运作的年份。各家银行都超额压降存量业务,如何判断对其中收的影响?未来银行自身资产管理业务如何转型?和理财公司如何互动?还有,日前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提出,要“积极探索中小银行设立理财公司的模式路径。”那么,对于更多中小银行而言,如何探索建立理财公司?
  • 直播君
    16:07:01
    李健: 第二,从客户视角看,现在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商业银行自身,包括媒体、市场机构等方方面面所有市场主体都需要把投资者教育这个事放到一个怎样重视都不为过的地步。真正在资管新规背景下,让客户了解到现在理财产品都已经不保本了,理财产品随着底层配置资产的不同,有的配置权益,有的是混合型,有的跟债券资产挂钩,有的跟大宗商品、黄金挂钩。我们在销售之前,要把这个产品的配置理念信息披露,要充分地跟投资者进行沟通,要把风险边界在事前就沟通好。
  • 直播君
    16:06:23
    李健: 第一,从机构端来看,在打破刚兑,资管新规推出之后,银行产品销售角度要面临一个深刻的转型。这在协会日常研究委员会跟成员单位交流的过程当中,跟成员单位的专家领导也达成了一致。我们觉得,下一步,从财富管理这个业务来看,银行需要推动的深刻变革。就是从过去银行以自身为中心的产品销售,转型到更多以客户为中心,考量客户权益的背景下,更多站在客户视角为他进行资产配置。现在有的银行也在创新叫投资顾问业务,为客户提供投顾服务,真正做到卖者有责、买者自负。从银行端真正从一开始就摒弃从原来的把产品销售出去就完成任务了,变为以客户为中心,考量客户的长期可持续的利益。
  • 直播君
    16:05:54
    王蕾: 我们也关注到银行理财子纷纷回购。其他两位老师怎么银行理财破净的现象?
  • 直播君
    16:05:37
    曾刚: 在固收类产品和养老理财领域,银行是有优势的,但是银行缺点在于,第一,专业端投资能力还在培养过程中,以前做非标为主,现在做标准化资产,能力提升有个过程;第二,更要命的是投资者教育还没完成。这是和公募基金相比最大的缺陷。说到底这个转型是这个方向,但现在才刚刚开始,顶多是卖菜的摊子搭起来了,这个能力是有的,这是银行相对其他机构最大的优势,网点多、线上线下客户多,但是里面的内容和能力还没体现出来,需要较长时间去培养。所以有这个概念没问题,银行也愿意用个概念去抬估值,提升营利能力。但才刚刚开始。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才走了20,还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 直播君
    16:05:07
    曾刚: 最近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很多银行理财子开始自己买自己的产品了。这个压力很大。这个过程和公募基金还不太一样,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教育早完成了。所以就算有大的净值回撤,现在公募基金零售端还是比较稳的,赎回压力不是很大。银行理财以前是预期收益类的投资理念,突然转向净值投资之后发现有亏损了,投资者教育还没完成,就出现了大面积净值波动的时候,时间长了会不会对客户基础产生影响?这个空间还有多大发展能力,要去观察。
  • 直播君
    16:04:02
    曾刚: 这个方向从国外看不是问题,但这个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资管转型,资管行业是围绕着资本市场开展的业务,我们现在的要求都是投资于标准化市场的,相当部分是权益和债券。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做这个业务至少在投资端优势不是太明显。投资债券可能还有还有点优势,权益实上是没有太多优势的,银行客户类型又比较单一。当然银行有个优势,就是客户端优势多,可以搞代销,能赚不少钱。但是要说从投资端上相对于公募基金或者其他资管机构有什么优势,看不出来。
  • 直播君
    16:03:23
    李健: 此外,从客户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不管是居民还是企业,对于存款等资金收益的预期都越来越高。原来从零售端角度,原来仅仅提供一个活期或定期的存款,可能客户越来越不满意了。我们谈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经常举一个例子,一个客户经理进到这个网点之后,他的这个电脑显示屏上,一瞬间就会体现出客户在这家机构所有的全量资产视觉图。原来可能只能看到存款,现代可以看到他购买的基金、保险、信托等,不同的综合化的全量视角。
  • 直播君
    16:02:58
    李健: 在此背景之下,银行推进大财富管理业务,除了居民端,还会有一个考虑,就是服务对公客户时,更多要从全方位、全流程、企业全生命周期经营的逻辑去考虑。比如说针对一些对公的企业客户,或者说在开展小微普惠金融服务过程当中,针对小企业现金的结算、管理,包括他的高管和员工等个人财富的管理等业务,可能都会有一些新的增量的发展空间。
  • 直播君
    16:02:24
    李健: 我注意到,有一家银行的年报当中,针对大财富管理的收入专门有一个注解。说大财富管理收入是指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托业务手续费和佣金的收入,它是这么定义的。从这个定义的角度呢,就应了曾老师所说的,可能从银行的角度确实是从资本占用的角度来区分这两个名词的差异。大财富就是以一种以轻资本的方式推进这些业务,使得原来表内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能够有一些节约,是所谓轻资本发展模式。
  • 直播君
    16:01:17
    曾刚: 银行表内越来越难做了,息差在收窄,资本监管在加强,特别是对于大银行而言,还要追加一个点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损失吸收要求更高。这些都导致银行传统的表内业务越来越难做。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是持续下行的。这时表外业务,大财富管理等都是从资管角度去看,以手续费收入为主的,代销、管理费用等轻资本收入为主的中间业务收入可以有效提高资本回报。对上市银行而言以此赚估值也是有道理的,可以抬高其资本回报。
  • 直播君
    16:00:47
    曾刚: 财富管理不过是大零售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零售范畴比大财富要广得多。零售因为产品从财富管理产品,再到资产端的产品,再到其他产品,是全方位的。但有些也认为财富也可以包括企业和金融机构。看怎么理解。如果财富管理是一种产品,跨越不同部门的话,可能还不能简单把它看出大零售的延伸,更多是业务形态的延伸,是从传统存贷款业务转向资产管理型业务,从表内转到表外,可以认为它是一种轻资本转型模式的重要内容。
  • 直播君
    16:00:09
    王蕾: 农行行长张青松也表示,顺应新时代个人客户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加快完善大财富管理体系,不断丰富基金、保险、理财、家族信托等产品和服务供给,努力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招商银行董事长缪建民强调,着眼于客户资产负债表两端,推动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以轻资本方式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进一步提高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田惠宇行长更是表示2021年是招商银行大财富管理元年。此外,交行也在构建“大财富-大资管-大投行”一体化经营体系;光大提出聚焦“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战略,如何看待“大零售”到“大财富”的银行业发展趋势?
  • 直播君
    15:59:29
    王蕾: 财富管理业务当前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大零售转型的重要领域。比如建设银行田国立董事长强调,建行要坚持大财富视角,不断拓宽服务边界,升级服务效能,陪伴和帮助更多客户规划财富、增长财富,加大消费快贷、信用卡发展力度,大零售服务和大财富管理成功破局。
  • 直播君
    15:58:41
    王家强: 浙江创新环境比较好,已经超过100家了。专营机构会作出一些精细化的安排,在社会性评审、融资方案管理、信息管理平台等都会作出一些很精细化的管理。针对科创企业提供的服务应该跟以前不重视的情况下会有所不同。就此来看,银行传统信贷服务科创企业也还是有提升空间的。
  • 直播君
    15:58:22
    王家强: 其实,大银行对科技金融更加重视的情况下,还是可以探索出一些新的路子,在传统信贷怎么支持科创企业方面。这一块现在各大银行对这个战略都很重视了,从机制体制、管理体制上都作出一些新的调整。比如专门设立了一些科技专营机构,好多行设设立了科技支行等。科技支行目前全国已经超过1000家了。
  • 直播君
    15:57:54
    王家强: 两位说的很全面。在具体科创企业方面,生命周期中的风险不一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要求的服务总量、服务种类也不一样。对于当前中国银行业而言,大行有多元化优势,怎么把基金、保险、投贷联动、证券等都用起来,提供综合化服务的话,还是可以给科创企业提供很多更全面的服务。
  • 直播君
    15:57:15
    曾刚: 现在我国领先的零售银行基本都以AUM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AUM中有相当部分其实不是自己银行的产品。现在在对公端呢,也有了一个类似概念,叫FPA,客户融资总量。实际上就是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但是核心就是为我行客户展开全方位服务。所以这两个理念把握好了,可能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方面会有更多创新。具体到产品层面,不同客户需求各不相同,但是大的把理念和方向方面,这两方面还是有很多文章可做。
  • 直播君
    15:56:44
    曾刚: 同时,要以客户为中心。银行其实慢慢也都在转变了。以前在零售领域呢,银行开始用AUM这个概念。银行对于客户不再关心是否买的都是我行的产品,可能买的我行代销其他行的产品,都算在AUM里面,这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是理念上的转变。
  • 直播君
    15:56:07
    曾刚: 银行业务要转型综合化。对于科技企业发展而言,资本市场对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敏感度比商业银行要更强一点。这是专业能力,还是要承认的。所以这方面我们反复在讲“投贷联动”等,不见得一定是银行主导,但是一定要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多元化服务。所以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时候,银行要从传统的、单一的银行贷款转向投行和商业银行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其实银行对大企业现在都在运用这种模式,对于科创企业而言,更为突出一些。
  • 直播君
    15:55:19
    李健: 此外,也是从政策层面而言,通过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第三方权威机构,构建更好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和更好的科技创新专家评价机制等,通过完善的专家咨询体制,完善的知识产权评估体制,完善的科技创新价值公允的估值体系,从外部服务上更好地为商业银行提供第三方服务。
  • 直播君
    15:54:51
    李健: 第五,国家层面从政策层面也要更好地做好配套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从数据来源的角度,从更好地整合各个政府部门数据信息平台共享机制的角度,下一步把围绕着科技创新企业的工商、税务、司法、海关等大数据平台的信息流打通,让银行利用起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 直播君
    15:54:10
    李健: 在此背景下,银行怎么通过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更好对接资本市场?当前,国家层面来看,为了更好支持“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成立了北交所,现在很多上市银行也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有了很多直接对接交易所的产品和服务。可以看出,银行越来越主动去关注直接融资、关注资本市场综合化的服务。
  • 直播君
    15:53:44
    李健: 第四,银行下一步也要更加主动地对接资本市场。未来我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占比逐渐提升。银行业也要更加主动作为,对接资本市场。比如,现在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银行提出,从过去只经营银行资产负债表,变为同时关注和经营客户的资产负债表,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当中实现自身更高质量发展。实际上,其中内嵌了一个理念,即客户才是未来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
  • 直播君
    15:53:08
    李健: 第三,综合化的商业银行有综合牌照的子公司优势。比如有的国有商业银行有境外投行业务资质,还有境内的基金公司牌照、资产管理公司牌照、信托牌照等,把不同牌照优势发挥协同效应。比如通过投贷联动的方式、构建产业引导基金的方式、跟整个金融业生态圈内外部合作的方式等,加大对这种硬科技、“卡脖子”关键技术瓶颈的金融服务的支持。
  • 直播君
    15:52:38
    李健: 第二,特别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越来越注重发挥集团化、综合化的服务优势,构建大生态服务场景。比如,把银行内部的信贷审批部门、投资银行部、私人银行部、科技部门、研究部门,打造五位一体的整合全方位的新服务体系,通过集团化优势去弥补原有的服务短板。
  • 直播君
    15:52:10
    李健: 第一,要切实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实体企业客户真正的融资需求,让银行信贷人员、业务人员离客户更加近。现在有些银行有了非常好的尝试,不光用原有对公部门去服务新兴产业客户,有些银行通过研究赋能,把原有的信贷审批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研究规划部门组成一个铁山角,通过综合服务方式去服务新兴产业客户,解决相关瓶颈。
  • 直播君
    15:51:40
    李健: 但是我们关注到,从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要的金融业发展要求,就是我国以银行业为代表的整个金融体系,要逐渐构筑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纵然面对这些挑战、问题和瓶颈,下一步商业银行还是要在支持硬科技和科技创新方面作出更多努力和变革,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五方面是可以尝试的。
  • 直播君
    15:51:02
    李健: 另外,科创企业融资需求和全生命周期发展特点,跟银行自身信贷经营模式实际上有一些天然的矛盾。比如说科技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短小频急”的特点,科技企业还有抵押少、现金流不稳定的特点,有些新经济的企业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内还没有盈利。这可能都跟原来银行信贷审批的重抵押、重担保的传统信贷思维不匹配。另外,从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方面,我们从社会评级、信用体系的角度看,也缺乏公认的、比较权威的知识产权评估的机构,也缺乏这种对不同新兴产业创新价值公允的评估机构或系统。实际上,基础设施是有所欠缺的。
  • 直播君
    15:50:36
    李健: 从年报来看,上市银行在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客户、支持硬科技转型方面都作出了很多成绩。比如,建行对战略新兴产业贷款新增的比率已经超过了50%,中行支持科技方面的这个综合授信超过了一万亿元。不管从信贷额度,还是从服务客户的覆盖面上,都是越来越大的。
  • 直播君
    15:49:30
    王蕾 : 在当前创新驱动大背景下,金融监管部门也大力推动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但支持创新对于银行而言,当前风控体系的关很难过,如何看待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有何进一步的建议?
  • 直播君
    15:46:26
    王家强: “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不会出现大规模井喷态势,占比会稳定下来并且会逐渐下降的。虽然现在占主体,但是未来消费贷、信用卡等各种消费贷款也会大幅增加的,大家都在抢占消费金融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人住房贷款还是会增长,速度会下来,其他消费贷款增速会上去,结构会有所调整,但是这个盘子实在是太大了,不能说马上就会降到多少,只能说总体趋势下降,整个主体地位是不会变的。
  • 直播君
    15:46:01
    王蕾 : 其实在个人贷款方面,住房贷款依然是占比最多的,“房住不炒”调控原则和我们租购并举的新发展模式下,商业银行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主的模式未来是否会发生改变?是否会增加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比?
  • 直播君
    15:45:39
    曾刚: 至于房地产市场风险,银行在商业房领域形成的信用风险和这个之间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讲到的风险可能更多是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健康与否,不是金融层面的。因为保障房或者租赁房建设机制相对来讲,风险是比较少的。它有相应运作机制,可能收益也比较低一些。未来房地产市场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基础的情况下,租赁房对开发商的吸引力会逐渐显现。从长远看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不光是建行,其他国有大行在这方面其实也都做了很多工作。未来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探索的业务领域。
  • 直播君
    15:45:05
    曾刚: 所以从国家角度来讲,它是一个发展战略明确的方向,短期、长期都很重要,所以今年有些银行高举这样一个旗帜方向,长远看是国家政策需要,短期来看是一个稳增长非常重要的动能。从银行角度来看或许可能成为自身的一个品牌,是因为建行本身在这方面做得也比较多。
  • 直播君
    15:44:41
    曾刚: 租赁是构建房地产行业长效机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且今年尤其重要。一方面,今年要稳增长,需要有投资。房地产市场没企稳,商业房地产市场上半年投资还很难起来,但是房地产投资又是整个投资当中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今年拿什么来填呢?租赁房。其拉动效应跟商品房是一样的,所以今年各地租赁房的投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短期稳增长起到作用。另一方面,从建立长效机制的角度来讲,增加这个租赁房的供给,本身也是平衡原来比较失衡得房地产供求结构,有效缓解对商品房积累的各种问题。
  • 直播君
    15:44:19
    王蕾: 我注意到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年报致辞中有一句话:“让租赁成为勒住房地产市场‘灰犀牛’的绳索。”之前,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主席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辅导读本中撰文提出“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是不是田国立董事长这句话可以说是对郭主席的回应和解答?其实我们也看到国家在探索房地产租购并举的新发展模式,那么未来住房租赁能否成为整个行业应对房地产风险的有效手段?
  • 直播君
    15:43:53
    王家强: 有关房地产风险,国家已经在花大力气在整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会构成大的风险。因为中国这么大,各地的差异性非常大。一些局部的个别企业有可能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来说,大面是稳得住的。我不担心会构成大风险,但确实要关注这一两年若有个别地方集中爆发,且规模还比较大的话,对银行不良率会形成比较显著的影响。但从趋势上来看不会持续往上,应该总体在政策的引导、银行加大管理力度,以及整个市场有所活跃得背景下,是稳得住的。这一点可以相对谨慎乐观。
  • 直播君
    15:43:24
    王蕾: 王老师可以谈房地产风险吗?
  • 直播君
    15:39:41
    曾刚: 看数据来讲,百强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和去年比,同比增长上个月是负的40%,这个月是负的50%,下滑的压力仍旧存在。相关政策还是很重要,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讲,合理的信贷需求还是要满足,相关风险要及时化解。总体来讲,风险仍然是可控的,银行风控还是比较严格的。
  • 直播君
    15:39:20
    曾刚: 当下政策也比较积极了,金融端政策也在逐渐改善,一城一策、因城施策,不同地方政策也在作一些调整。希望后续能够企稳。不是说要造制造泡沫,是要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场市场长效机制。
  • 直播君
    15:35:05
    曾刚: 当然我们现在稳增长,3月16号金融委的会议专门对房地产提出要求。我们相信随着下一步政策开展有望企稳。房地产对金融行业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光涉及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还会涉及按揭贷款。银行其实还有大量的资金通过原来的理财产品、各类资管类产品进行贷款,包括信托等等。所以这块如果出现风险的话,不可避免地可能会对金融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年在稳增长过程当中,要把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当成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来看待的主要原因。
  • 直播君
    15:31:42
    曾刚: 去年我们就提示过了。不良率和增长速度都值得关注。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快速上升。去年二季度开始,上市银行房地产类不良增速是非常快的。原来基数很低,但是因为它增长很快,所以现在也会导致持续上升。这是今年要关注的。
  • 直播君
    15:31:22
    王蕾: 那就请曾老师接讲一下,其实我们也比较关注房地产风险对银行业的影响。梳理年报来看,在贷款中,房地产行业不良率有一定上升,在工行已经上升到了4.79%。如何看待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对银行带来的影响?怎么应对?
  • 直播君
    15:30:57
    曾刚: 所以今年的不良,至少在房地产行业这个风险企稳之前,客观上都会有不良的压力。当然风险肯定是可控的。但是上升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 直播君
    15:30:36
    曾刚: 至于风险,肯定会上升一点,这是很正常的。因为金融是实体经济滞后的表现,实体经济往下走,金融肯定就风险就会上升,只不过它会滞后一段时间。经济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下行,“三重压力”到现在为止,下滑势态可能不见得止住,一季度可能不见得止住。三个季度的持续下行未来都会体现到银行身上来。
  • 直播君
    15:30:13
    曾刚: 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未来一段时间息差进一步收窄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 直播君
    15:29:43
    曾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长期中国调整稍微滞后一点,但是经济也是往上走了,未来货币政策也要退出的话,其实反向会走出向上走的趋势,拉开息差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如果继续往下,央行就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整个金融机构体系的稳定问题。息差持续收窄对银行还是有压力,对大银行可能好一点,但是对一些农商行、中小银行而言压力较大一些。因此现在很多中小银行利润受限,主要收入来源于息差,别的收入来源基本没有,如果息差收窄,同时不良还比较高的话,资本补充的能力都没了,可持续发展必然成为问题。央行可能还考虑维持息差比较稳定的状态,是为了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中小银行稳定。
  • 直播君
    15:29:21
    曾刚: 因为总体来讲利率中枢如果往下走,息差肯定收窄;利率中枢往上走,息差肯定扩大。原则上来讲,市场贷款端利率上的比负债端利率可能要快,对银行来讲,负债端以储蓄存款为主,所以存款利率调整的周期肯定是长的;资产端的贷款端上的会快些。但是目前央行没有往下降的原因,我觉得可能一方面外部考虑的是全球利率走势是否往另外一个方向走的可能性。因为美联储的加息是非常明确的,美国按揭贷款利率快跟中国差不多了,4%以上了,上升非常快。
  • 直播君
    15:28:58
    曾刚: 国内方面而言,资产端利率过去一段时间下行较快,最近央行主要也关注银行的存款端往下压,包括第三方存款、今年协议存款等利率下行,实际上有助于银行息差在一定程度上企稳。央行在贷款利率下调过程中也比较谨慎,有两方面原因,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市场对央行降息预期已经非常浓厚,现在预计未来有可能降息。央行如果降息对银行息差肯定会有影响。
  • 直播君
    15:28:34
    曾刚: 但因为竞争客观存在,不同类型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一样,可能还是面临着一些差异。这种息差变化本身也是不同银行竞争能力差异的体现。整体息差趋势来看,我倒是不觉得那么悲观了。因为前两年,疫情之后确实有一段时间持续地显著下行,但未来一段时间整体上不会有大的变化,甚至反向走势也是有可能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 直播君
    15:28:14
    曾刚: 过去几年,我们观察到不同类型银行净息差分化变化蛮大的。农商行息差收窄是最严重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过去也在收窄,包括大国有大行,但是实上收窄幅度有限,而且去年基本已经走平了。去年二季度是一个息差的低点,大概2.06%左右,年末的时候到2.08%了,实际上已经开始小幅反弹了。总体来讲,未来应该是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 直播君
    15:27:38
    李健: 总的来说,对下一步银行净息差水平值得高度关注。不同的银行可能会有一些分化的表现。比如,精细化管理资产负债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强的银行,可能净息差下行压力不一定很大,有的还有一定程度抬升的可能性。
  • 直播君
    15:27:16
    李健: 从挑战角度来看,现在疫情影响、国际国内影响下,来年宏观经济对银行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的要求应该是刚性的。贷款端定价下行压力依然会存在。同时,随着这个市场利率、央行LPR调整如果还有新变动的话,也会相应地带动债市以及银行间市场很多非信贷类资产收益率的下行。这两者加起来会在银行资产端对息差造成一定压力。
  • 直播君
    15:26:55
    李健: 有利因素方面,去年以来,央行几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角度、资金成本角度也给银行带来一定的有利变化;同时在监管部门推动下,对存款市场化竞争的行为也有了进一步的规范,不管是银行结构性存款的自律性规范,还是存款定价自律机制的规范,实际上都对银行合理的市场竞争行为给予了更多规范和帮助,对下一步银行市场化地拓展存款竞争力都有了一定帮助。
  • 直播君
    15:26:34
    李健: 但是,面向未来。不管是从有利的因素,还是进一步挑战压力的因素,都有一些新的边际上变化。
  • 直播君
    15:26:10
    李健: 不同的银行表现不一样,但是实际上都面临同样的压力。在资产端,首先从宏观经济层面一直在要求银行进一步减费让利,特别是从贷款绝对水平来讲,一直要求这个降低贷款的整体利息水平,银行的贷款收益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其次,我国去年以来央行持续推动LPR改革,LPR多次累计下调影响也一程度上压缩了银行的贷款收益率。在负债端,实际上我们看到,不管是居民储蓄,还是企业客户储蓄成本,实际上都有一定的上升趋势。两相权衡,不管是在资产端还是负债端,可见的银行净息差的压力还是有趋势性挑战。
  • 直播君
    15:24:33
    王家强: 净息差的决定因素是很多的。一方面,取决于宏观经济总体利率中枢水平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1~2年应该会往上,只不过欧美的通胀水平很大,中国也会面临一定输入性通胀风险。这种情况下,利率下行的空间较小。另外一方面,息差决定因素也在于市场竞争和各家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如果我们未来持续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企业、绿色金融等,从风险定价角度来看,这类企业定价相对来讲比较高一些。大企业融资模式逐渐转向资本市场,中小企业、个人客户、高风险企业定价水平会上来一点。总体而言,整体息差水平不会一直持续往下,可能稳住了。
  • 直播君
    15:24:06
    王蕾: 净息差收窄的压力是否还依然持续?
  • 直播君
    15:23:46
    王家强: 至于可持续性,也要从规模和成本两方面来看,一个是信贷是否保持这个速度,10%以上的增速能否保持;资本市场与去年相比会不会没有那么好;另一个是成本端来看,不良率不会大幅上涨,因为我们宏观管理的底线思维还是在的,不良的管理应该不会受到太大的波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预测2022年,基本上还是回归一个常态的增数,5%~10%之间都是比较正常的。
  • 直播君
    15:23:25
    王家强: 从整个利润分解来看,60%左右来自于规模增长推动,30%多来自于成本下降。所以银行业利润增速处于长期平均水平,是正常现象,没有突然大幅增长的情况。
  • 直播君
    15:23:04
    王家强: 从成本来看,银行成本不外乎三大块,一个是资金成本;一个是人工成本,管理成本;第三个成本是风险成本,风险成本最主要的就是信贷成本。2021年成本下降的比较多的其实主要来自于信贷成本。很多银行拨备计提同比下降10%~30%,还有一些甚至超过了60%,幅度很大。所以成本角度也推升了利润增长。基本属于比较正常的状态。
  • 直播君
    15:22:43
    王家强: 再分析利润增速来源,一般从收入和成本两方面看。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利息收入整个2021年是以量补价是很明显的。信贷规模增长比较快,虽然利差在收窄,但是整体上收入还是保持一个比较好的速度。非息收入方面,整个2021年实际上整个资本市场还是比较活跃的。所以整个非息收入增长比较快的情况下,业绩就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弹。
  • 直播君
    15:22:17
    王家强: 2021年整银行业业绩单纯从数字看肯定是比较亮眼的,整体增数是12.6%,有些银行达到20%以上。几家大型银行也都达到10%以上。这个速度是非常亮眼的。但如果大家被这个数字迷惑了,肯定是没有细看。因为这个增速确实是在前年比较小的基数上。2020年增数是-2.7%,2021年是12.6%,两年平均是5%左右,和前几年增速基本一致。所以从基数来看的话并不突出,表现是平稳的。
  • 直播君
    15:21:34
    王蕾: 李老师观点非常的乐观,但是曾老师呢观点又有一些悲观,主要是从宏观经济来看。王家强老师怎么看呢?我们看到其实今年不良率其实是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的。
  • 直播君
    15:21:08
    曾刚: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今年整个宏观经济增长还是压力很大。当然5.5%的目标我们还是能实现的。但即便实现5.5%的增长目标,比去年也要低。如果金融和实体的增长相匹配的话,今年利润增长速度一定会低于去年。姑且不考虑这过程当中疫情可能持续时间较长,可能还会有些风险出现。因此,今年压力是比较大的。当然对银行来讲,短期有压力是很正常的。2020年疫情我们也都扛过来了。所以有压力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短期怎样更好地响应政策号召,支持实体经济,为长期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今年可能不见得能赚很多钱,这没关系,只要我们企业活下来了,产业新方向如果能夯实,那么未来几年随着经济持续好转,未来回报可能会增长。所以,短期不用关心太多问题,更多是要怎么样把握当下政策重点,强化对重点领域的支持。
  • 直播君
    15:20:43
    曾刚: 最后,今年的增长情况怎么样呢?这确实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原因是银行的运行还是要和实体要相匹配。当前,整体金融改革的一个要求是金融发展要和实体经济相匹配,金融主要工作是要服务实体经济,这意味着银行的回报一定会和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大体相当。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给出5.5%的经济增长率,低于去年全年GDP增长速度的。且达到5.5%还是有一点挑战的,“三重压力”还在,且有可能进一步增大,主要由于国际的政治环境、美联储加息的进程等。预期全年七次左右加息,很多人预测到明年这个时候,美联储基准利率可能达到3%。这远远超过当前中国基准利率。这对外需、资金流动、全球金融市场可能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 直播君
    15:20:18
    曾刚: 非息收入下降、净息差在减少,所以整个业绩增长主要是规模推动的。主要原因是2021年银行加大力度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但资产利润率是下降的。因为规模带动的增长,单位的资产扩张带来的回报是在下降的,所以银行资本收益率、利用率是在下降的。所以总体来讲,银行效率其实在下降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我国银行竞争能力差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服务资实体经济。2020年我国开始减费让利、降费减费背景下,银行能做到这样一个状态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
  • 直播君
    15:19:49
    曾刚: 其次,从效益角度来看,实际上银行业整体效率是下降。下降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要求银行业要给实体经济让利,以让利更好地支持实体本身也是效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讲效率下降呢?就是盈利能力是在下降的。一是息差在收窄。虽然去年下半年息差基本走平,但也是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二是非利息收入增长还可以,但是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是在下降的。当前整个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2021年末是17%以上,这比2017年左右20%以上有明显下降。
  • 直播君
    15:16:04
    曾刚: 首先,不要过度强调业绩亮眼。实际上。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2020年的数据基数是比较差的。2020年整个银行业的利润是负的,在这种基础之上,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左右的增长属于正常,就是修复。银行业目前的增长速度、利润回报和实体经济大体匹配,不见得有多突出。说到底还是因为实体经济整体运行在疫情当中得到了有效恢复。当然这也意味着今年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也会决定着今年银行业的情况到底如何。
  • 15:15:10
    王蕾: 李老师真的是把整个行业都夸了一遍,那请曾老师跟我们谈一谈这么好的业绩,未来是不是可以持续?
  • 直播君
    15:14:43
    李健: 第八个特点: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非常显著。包括从国际化业务上,从自身内部改革、机制转型方面,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等,都越来越跟国际先进银行接轨。
  • 直播君
    15:14:10
    李健: 第七个特点:上市银行越来越重视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投入。很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占营收的比例都已达到了4%以上,比例越来越高,对金融科技研发人员的重视也越来越强。在内部组织架构变革的过程中,对于数据中台的打造、内部流程的改革完善、开放融合机制的建设等都作了更多尝试。这些尝试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更好的、高效的数字化转型。
  • 直播君
    15:13:24
    李健: 第六个特点:银行越来越重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离客户更近。很多银行提到,不光要关注银行自身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和健全,还要关注客户、企业、居民端的资产负债表的健全。特别银行在服务一些新兴产业的客户时,服务一些过去通过抵押方式没法服务的新兴经济模式的客户的过程当中,我们通过走出去,通过离客户更近,通过研究赋能,研究新经济、新产业的特点,通过增加信用贷款的占比,改变原来以抵押为主要模式的服务方式,来贴近客户需求,通过综合化、特色化服务,来更好满足客户新的场景化的需求。
  • 直播君
    15:12:32
    李健: 第五个特点:商业银行更注重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银行关注加强公司治理的健全程度,更多关注为股东创造价值,更多关注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 直播君
    15:09:13
    第四个特点:很多银行开始注重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从过去更多关注不良贷款以及相应的处置,现在变成统筹传统风险和新兴风险,统筹表内风险和表外风险,统筹境内风险和境外风险,统筹线上业务风险和线下业务风险等,更多有一个全面风险管理视角,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理念。
  • 直播君
    15:08:40
    李健: 第三个特点:从战略清晰的角度来看,很多银行战略越来越清晰了。有的打造轻型银行,有的打造大零售为特点的银行,有的以支持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为战略等,有的还提出了“第一曲线”“第二曲线”的发展战略。比如,招商银行又提出以转型特点发展,抓住“马利克曲线”的发展机遇等。通过查看年报撰写,发现很多银行有了越来越清晰的发展战略。
  • 直播君
    15:08:17
    李健: 第二个特点: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做得非常不错。比如,很多银行提出,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让金融服务变得没有距离。通过线上化、科技化的手段拉近客户距离。同时,线上放款、线上开户也变得越来越快捷。从支持共同富裕角度,通过财富管理业务,通过发行新理财产品,给老百姓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理财机会。包括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创新等,很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 直播君
    15:07:34
    李健: 第一个特点:我国银行业发挥了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以国有银行为代表,去年新增贷款增速很多都创了历史新高。比如重点领域上,不管是制造业贷款,还是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支持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重点战略方面,不管是从新增信贷数据上,还是从绝对贷款余额的支持量上,上市银行做得都非常到位。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对疫情背景之下一些民营企业、困难行业的纾困上,也都给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一些商业银行通过无接触贷款,通过线上便捷化服务,实际上在薄弱环节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方面都作了重要贡献。
  • 直播君
    15:06:55
    李健: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感觉。首先,本次银行年报是在一个大的宏观背景下进行披露的。这个背景就是我们国内面临着疫情防控以及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下国际外部环境的挑战的两重冲击背景之下发布的。主要上市银行业绩还是非常好的,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我国商业银行体现出非常好的韧性。2021年银行经营至少有以下八方面特点。
  • 直播君
    15:06:04
    王蕾: 欢迎三位老师!因为时间非常紧张,我们就步入正题,首先请各位老师点评一下2021年上市银行的表现。如何看待上市银行2021年的整体表现和其各自的战略?主要银行净利润都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其中非息收入增长更高,背后什么原因?未来是否可持续?
  • 直播君
    15:04:22
    王蕾: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沙龙的直播间。近日备受瞩目的各大上市银行年报陆续发布完毕,感觉整体业绩非常好,可以说是给疫情困扰之中的我们增添了很多信心。我们也非常荣幸邀请到三位非常权威的专家和我们一起分析2021年主要上市银行的表现,展望未来高质量发展之道。
  • 直播君
    15:01:24
    直播开始。
  • 直播君
    13:39:01
    近日,备受瞩目的各大上市银行年报陆续发布完毕,六大行等主要上市银行净利润实现了10%以上的同比增长,不良率下降,给疫情困扰中的中国经济增添了很多信心。未来这么好的业绩是否可以持续,银行股未来投资价值如何?如何研判和应对房地产风险,支持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如何解读多家银行“大财富”转型背后逻辑与推进路径?我们邀请了三位权威专家分析2021年主要上市银行表现,展望高质量发展之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