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0月28日电 (周奕航)“未来十年将是氢能与核聚变能行业的关键突破期。”27日,首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韦志超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
韦志超指出,氢能与核聚变领域技术如能实现大规模突破,将提升中国在全球能源科技体系中的话语权,助力中国在未来产业链的上游抢占先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发布。公报提到,“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介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韦志超分析,氢能与核聚变能被视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未来能源赛道,意味着该领域将在规划、资金、政策、科研支持等方面获得优先支持,同时体现了中国从传统能源向高效、零碳能源体系转型的方向。
谈及氢能和核聚变能的发展前景,韦志超表示,在氢能方面,该项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初期阶段,绿氢制备、储运材料、燃料电池系统等环节实现突破,交通、钢铁、化工等行业已出现明确应用场景。
他指出,未来十年,工业替代、交通动力、能源存储等核心应用场景预计将有望加速落地,从局部示范走向区域普及,带动全产业链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成为新能源体系的重要补充。随着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将不断完善,吸引更多资本与企业入局,推动行业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创新。
“核聚变则属于更长期的战略技术。”韦志超说,其能量具有原料丰富、无碳排、高能密度、几乎不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等特点。核聚变能虽仍处于长期发展阶段,但技术探索与工程推进节奏加快,关键环节攻关不断取得进展,全球范围内协同研发氛围日益浓厚。
未来十年,核聚变领域将逐步完成从实验室走向工程验证的关键跨越,为后续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其蕴含的“零碳、高效”特性,有望成为保障能源长期供应的重要选项,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提供颠覆性解决方案。
韦志超认为,发展氢能和核聚变能意义重大。传统化石能源依赖进口、价格波动大、环境污染严重。氢能和核聚变能则提供了新的能源路径。核聚变能如果商业化,将极大提升国家能源自主性、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外,韦志超分析称,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应用于交通、工业、储能等多个领域,推动深度脱碳。核聚变能为零碳或极低碳排放的能源形式,有望成为“后化石时代”能源的重要支柱,有力支撑“双碳”目标,有利于环境保护。而新能源技术与装备制造、材料、智能控制等交叉融合,有利于提升制造业附加值。氢能与核聚变能这些新产业将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就业机会和技术溢出效应,支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周奕航:zhouyiha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李中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0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