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2日电 题:“十五五”期间,如何推动消费“上台阶”式增长?
作者 滕泰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十五五”期间,有必要推动消费有一个“上台阶”式的增长。当前,我国对消费的重视程度已显著提升。2024年,国家推出1500亿元“以旧换新”补贴,今年进一步扩大至3000亿元,并将提振消费列为首要经济任务。在政策共识已经形成的背景下,“十五五”期间应着力推动消费实现跨越式增长。
考虑到国际环境变化、房地产与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等因素,如果消费增速长期低于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总需求不足的局面将难以扭转。因此,“十五五”期间消费增速需提升至5%至6%以上。从GDP占比来看,2024年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为56.6%,在2030年应提升到60%以上,居民消费占比应从约40%提升至45%甚至50%,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上台阶”。
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对消费复苏起到积极作用。但从学术视角看,这些变化多为线性、边际上的微调,消费增速及其GDP占比并未实现根本性突破。如何将当前的小幅改善转变为“上台阶”式增长?以下五方面举措至关重要。
第一,要重视国有资产的潜力。我国国有资本权益规模超过百万亿元,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若能有效利用,可显著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新加坡模式值得借鉴:其三家国有公司——GIC、淡马锡和金融局——每年将盈利的50%用于分红,2018年贡献了财政收入的18%。我国庞大的国有资产规模,理应对财政和社保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作用。我国已通过国有股权流通、划转社保等改革,为国有资本服务民生奠定了基础。在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中,为获得股份流通权,国有股股东通过向流通股股东送股等方式,让渡了巨大的利益;2017年《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落地,截至2020年末已划转1.68万亿元国有资本。当前,若进一步扩大划转比例10%—20%,可将农民居民月养老金从220元提升至500—1000元。随着资本市场总市值从100多万亿元向2030年的至少200万亿元增长,国有股权价值也将水涨船高。此外,资本市场长期向好还能带来财富效应,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应让14亿人共同分享资本市场发展的红利。
第三点,要发挥好消费补贴的作用。去年1500亿元和今年3000亿元的“以旧换新”补贴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相对于50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接近140万亿元的GDP而言,影响相对有限。如果消费补贴规模能提升至万亿元级别,就能产生显著拉动作用。财政预算应真正体现“提振消费优先”的原则,将资金转向消费领域。
此外,补贴方式也可以改进。可从指定商品(如家电、汽车)转向针对人的收入补贴,尤其是面向6亿中低收入群体发放通用消费券。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正是这些群体,他们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消费方向,而非受限于指定品类。
第四,要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企业盈利承压的情况下,亟需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调节。建议将M1(狭义货币)增速提升至10%以上,以活跃资本市场、刺激消费和投资。
目前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仍为3%,有较大下调空间。例如,80万亿元的居民信贷,利率降低1个百分点的话,就减少8000亿元的融资成本;160多万亿元的非金融企业信贷,利率降1个百分点,就少支付1.6万亿元的利息成本;100多万亿元的中央和地方负债,利率降1个百分点,财政少付1万亿元利息。降低LPR可有效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
第五,激发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能力。笔者于2012年提出“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核心观点是:只有处于扩张阶段的新供给才能创造显著新需求,而成熟或老化阶段的供给创造需求能力递减。以苹果手机为例,它从零开始创造了智能手机需求;而智能手机又衍生出网约车、社交媒体等新业态。当前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正涌现大量新供给,政策应聚焦于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新供给激发消费增量。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促消费政策都需遵循经济学规律。根据修订后的消费函数,短期消费取决于收入、利率、税收,长期消费则受新供给影响。若这些核心变量不变,局部促消费活动仅能实现消费结构再分配,无法提升总量。只有从根本上提升居民收入、降低资金成本、优化税制、扩大新供给,才能实现消费的“上台阶”式增长。(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0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